塑膠回收被當垃圾 政策支援雙管齊下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環保問題近年為人關注,不少家庭都已學懂先將垃圾分類,屋苑的三色回收箱也自然成為住戶分類回收好幫手。無奈住客盡責「撕招紙、除樽蓋、沖乾淨」後,膠樽最後何去何從往往難以追查。周一(8日)《香港01》報道指,記者將GPS追蹤器放入膠樽,分別擺於在14個屋苑的回收箱內,發現近64%追蹤器被送往堆填區。記者隨後訪問兩位被測試屋苑的前線清潔工,二人均表示無人回收塑膠,塑膠被當垃圾遺棄。

天瑞邨清潔工霞姨(化名)指,回收的膠樽會拿到天瑞邨內的一間回收商變賣,但霞姨遺憾地指該回收商現時已不回收膠樽,選擇直接丟棄。(梁祖饒攝)

油價跌、出口難、價格低

調查結果顯示,或許本港不少可回收的塑膠已經與普通垃圾一樣殊途同歸,其中涉事屋苑的管理公司及承辦商固然有其失責之處。然而在失責背後,大批塑膠垃圾被傾倒堆填區,同時也揭示本港塑膠回收業界的營運困難。

塑膠價格低迷非一日之寒,回收商回收塑膠的動力欠奉。自2018年1月開始內地收緊回收物料標準,該月塑料期貨價格高見人民幣10,180元一噸後,塑料價格隨後每況愈下。直至疫症爆發後內地工廠停工,塑料需求大減,加上早前原油價格大跌,塑膠製造成本下降,均導致塑料價格在2020年3月低見5,350元一噸。要待近日國際油價向穩、內地工廠復工,6月的塑料價格才回復至6,515元水平。

《香港01》記者過去一年,把GPS追蹤器放置在14個屋苑的膠樽回收箱,結果發現至少有九個膠樽追蹤器被送至堆填區或廢物轉運站一帶。(01製圖)

塑料價格對比高位大跌三分之一,回收商要從中獲利更變得困難。俊成環保有限公司總經理方文金接受傳媒訪問時便指出,新造物料與再造品價格相近,已不利再造物料銷情,加上中國及歐美各國先後爆發疫情,亦導致回收商失去不少訂單。目前該公司積存近3,000噸再造塑膠原料,相當於兩個月產量的「貨品」目前只能存倉,公司也無奈要減產一半。

塑膠價格低迷,運輸成本成為回收商的重要考慮。本港屋苑位置分散、回收量少,而塑膠回收商位處新界,也使屋苑的可回收塑膠吸引力大減,反而要由物管公司或清潔商出錢「邀請」回收商前往回收。至於回收以後垃圾下場如何,香港環保再造業可持續發展協會會長劉耀成直言有業界疑作「假回收」,部分塑膠回收商只是將回收品丟到別處,而非送往回收。

+5

短期撥款應急 長遠便利回收

環境局要幫助回收業界,應從短線應急及長期支援雙管齊下。疫症打擊市場塑料需求應屬短期影響,局方可首先維持塑膠回收廠運作,為業界提供額外資助,例如按回收量補貼承辦商,鼓勵企業繼續回收塑膠。至於未能出售的已再造塑料,環境局亦能協助業界覓地暫存清潔塑料,以在疫症後全球塑料需求回復之前,讓回收廠維持產能回收廢膠。

不止短期營運面臨困難,塑膠回收的運輸成本高昂,長遠亦須局方支援業界。根據環保署《香港固體廢物監察報告》指出,自2016年起塑膠回收率便按年下跌,至2018年回收率僅剩7%。多年從事回收的森峰環保運輸公司經理劉妙成指出,若要改善塑膠廢物的運輸效率,垃圾車需要壓碎回收物,但這程序又將不同種類的塑膠混合,回收商變相需以分選機分類各種塑膠,處理成本因而大增。政府理應從技術上支援業界處理塑膠垃圾,或從財務上支持承辦商添置機器,方便業界運輸塑膠垃圾。

塑膠價值甚低,但所佔體積遠比廢紙巨大,又不似鋁罐可以即場壓扁。膠樽等塑膠垃圾一直難得業界「青睞」,問題尚待政府設法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