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地選捲起綠色浪潮 巴黎市長無車城市大計可成真?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歐洲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有消退迹象,各國停擺已久的公民活動亦開始重現。周日(28日)除了波蘭舉行首輪總統大選而為人所關注外,歐盟第二大經濟體法國亦舉行全國地區選舉的次輪投票,本來處於邊緣位置的綠黨成績大躍進,橫掃國內主要城市的市長寶座。除了巴黎市長伊達爾戈(Anne Hidalgo)輕鬆連任外,第二大城市里昂、第三大城市馬賽、保守派重鎮波爾多,再加上斯特拉斯堡、貝桑松、普瓦捷、阿訥西、土爾,紛紛變色落入綠黨手中。

法國地區選舉的首輪投票早在3月15日完成,而次輪投票亦本在七日後的22日舉行,不過突如其來的疫情大爆發,法國政府緊急於3月17日宣佈全國封城,更持續兩個月之久。在此兩個月的禁足令下,法國人飽受疾病及死亡的煎熬,反而令其反思昔日的生活模式及消費行為,其結果亦反映在此疫後首場選舉上。東自武漢上空的藍天白雲,西至威尼斯運河的清澈碧水,人類停工停產令大自然得到一息喘息,亦喚醒公眾再次關注環保議題,綠黨在此場選舉中大獲全勝,絕非偶然。

巴黎鐵塔附近人像被戴上口罩。(路透社)

巴黎「一刻鐘生活圈」

而此次選舉中成為新聞人物的巴黎市長伊達爾戈,改造花都為「無車城市」的競逐連任政綱亦成為熱議的焦點。其主張在城內建設「一刻鐘生活圈」,讓市民可在踏單車15分鐘之內,往來住所、公司及任何社會設施。受著名城市規劃專家雅各布斯(Jane Jacobs)啟發,提倡「智慧城市」的巴黎第一大學教授莫里路(Carlos Moreno)為「一刻鐘生活圈」的重要推手,稱市民長途往返市中心的傳統城市設計早已過時,主張對城市激進破格的想像,更稱此可改善巴黎人生活質素之餘,亦可解決汽車污染及氣候變化。

此「無車城市」的大計聽似天馬行空,但其實現時巴黎已採用可步行設計,市內亦增設了單車徑,去年踏單車人數已飆升54%。不過巴黎的地鐵系統極為過時,逾半巴黎人仍要用45分鐘以上長途跋涉上班。一項民調表示大部份巴黎人寧願減薪換取更短程的上班地點,可見「一刻鐘生活圈」實在有其需要。而在疫情肆虐下法國人雖然受死亡及疾病威脅,生產停頓經濟衰退,但巴黎被迫成為無車之都,街上人跡罕至,人人在家工作,亦激發了法國人對生活的另一個想像,此也是疫症帶來眾多不幸的一絲希望。

19世紀中葉拿破崙三世治下的法蘭西殖民帝國盛極一時,其採用了奧斯曼(Georges-Eugène Haussmann)在巴黎進行工程浩大的改造計劃,拆除擠擁髒亂的中世紀街區,修建貫穿市內地標的林蔭大道、大型休憩公園及廣場,以及新式的下水道、噴泉、溝渠,奠定巴黎作為現代都市的典範,世人稱頌的浪漫之都,現今看來仍是不可想像。今日伊達爾戈再下一城成功連任,若未來市長任期內可以實踐「無車城市」的願景,其再次讓巴黎成為21世紀環保城市典範的想像,足教世人引頸以待。

2020年4月22日,法國巴黎,全國封城期間,騎警巡邏,以對抗疫情。(美聯社)

馬克龍推氣候政策

法國人能夠在此場疫情中反思,並在民主選舉的制度下修正及實踐其理念固然可喜,其強大的民意亦得到政權的回應。在綠黨橫掃全國後,總統馬克龍立即從善如流,於周一(29日)宣佈一系列的氣候政策。其向去年因應「黃背心」示威而成立的「公民氣候會議」承諾,將額外投資150億歐元協助轉型低碳經濟,並接納會議149項訴求中的146項,亦為馬克龍力挽近年不斷流失的左翼選民支持而作的讓步。在當年法國大革命中得來不易的民主制度,亦為法國人在此世紀大疫肆虐、歐盟團結受創、國際秩序洗牌中探索方向。

當年法國思想家托克維爾(Alexis de Tocqueville)遠渡大西洋,研究同樣在革命中誕生的美國民主體制,後者在今天民粹強人特朗普下亦是岌岌可危。然而在疫情不跌反升,全國反種族主義示威稍息的同時,民主黨內初選亦出現一場綠色浪潮。以科特爾斯(Alexandria Ocasio-Cortez)為首,主張綠色新政、全民醫保、大學全免等左翼主張的非裔素人紛紛撃敗黨內重量級人物,甚至在紅州肯塔基州進步派非裔候選人布克(Charles Booker)亦險些爆冷撃敗黨內建制派力撐的麥格拉思(Amy McGrath),亦令人大跌眼鏡。

在疫情暴露美國醫療體系問題以及非裔男子在警暴下喪命觸發的全國亂象,令美國社會亦進行了一場大反思。眾多進步派派出的非裔環保人士能在初選中脫穎而出,亦顯示街頭示威中的憤怒,在民主選舉下依然能內化成為體制內的改革動力,美國初選及法國地選的例子,在作為本年度在眾多疾病、死亡、不公、憤怒之中,日常生活縱然遭顛覆,文明社會陷入崩潰邊緣時,人類社會依然尚存一絲希望的明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