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元區或迎新成員 經濟融合有利穩定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歐洲央行(ECB)上周五(10日)表示,已將巴爾幹半島的克羅地亞和保加利亞,納入歐洲匯率機制(ERM-2)。在兩年過渡期後,若然能滿足央行的改革要求,兩國最快可望在2023年正式成為歐元區成員。歐元區事隔五年後再次外擴,不但可藉單一貨幣作工具,推動歐洲大陸的政治融合,同時亦可刺激歐盟邊陲國家的經濟。

在歐盟委員會的新聞公布中,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不但形容克羅地亞和保加利亞被納入歐洲匯率機制是「歐洲統一、繁榮和團結的具體象徵」,同時亦藉此表揚兩國在經濟改革付出的努力。雖然這次是繼2015年立陶宛後,歐元區再次有意招收新成員,但兩國仍須經過一番考驗後,方能可望在2023成為單一貨幣聯盟的一員。

克羅地亞加入歐元區:歐元集團主席森特諾(Mario Centeno)2019年7月8日稱,克羅地亞已正式申請加入歐洲匯率機制(ERM II),圖為他當天會見歐元集團多名財長。(法新社)

ERM-2作為匯率穩定機制,其目的是要確保歐元和其他貨幣間的匯率波動,不會破壞單一市場的穩定,並幫助非歐元區國家作前期準備工作。雖然ERM-2名義上為自願性質,但凡是有意成為單一貨幣聯盟的國家,亦須提前加入機制,避免在採用新貨幣時出現大幅的匯率波動,故機制明言一國欲加入歐元區前兩年,其本國貨幣兌歐元的匯率,須維持在正負值15%的區間內。不過,早在克羅地亞和保加利亞於2013年和2007年加入歐盟時,兩國已同時將列弗(Lev)與歐盟掛勾,以及對庫納(Kuna)採取管理浮動匯率,並在貼近上、下限時出手干預。因此,兩國加入歐元區的最大挑戰,應是來自歐盟委員會對反洗錢、國有企業、公共部門的改革要求。

加入歐元區的誘因

不過從兩國與歐盟成員國的貿易數據,加入單一貨幣聯盟乃是無法避免。據歐洲統計局(Eurostat)的資料,由2002年至2019年間,克羅地亞和保加利亞對其他歐盟成員國的出口貨物總值,年均增幅分別達到6.8%和10.3%;而在貨物出口的目的地比較上,兩國亦分別有近七成和六成半的貨物銷往歐盟。儘管兩國貨幣與歐元的匯率早已穩定,但克羅地亞和保加利亞欲與其最大貿易夥伴共用同一貨幣,未來亦可節省兌外匯時的交易費用,加快貨物流轉和成本。

雖然加入歐元區意味放棄獨立、自主的財政政策,但同時亦有其可取之處。由於歐元區的貿易總量龐大,且政治制度相對穩定,這使至不少國家皆視歐元為儲備貨幣,故經濟規模較小的國家換用歐元後,可在德、法兩大歐洲經濟體支撐下,享有較低的借貸利率,吸引外國資金前來投資。與此同時,較低的利率亦可使減少兩國企業借貸成本,從而受益於規模經濟,提高競爭優勢,刺激出口行業。

回想1957年煤鋼聯盟六國簽訂《羅馬條約》,且成立「共同市場」的失敗經驗可見,歐洲一體化的準備工作,不但須靠更緊密的經濟和貨幣整合為基礎,時間上也不能一蹴而就,無視成員國的內部發展差異。從歐洲一體化的觀點看來,擴展歐元區不單可在經濟上鼓勵跨境貿易和投資,同時在政治上也是實現和平、消除戰爭的必經之路。即使過程中路途顛簸,但歐洲也不能忘記二戰時的慘痛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