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會選舉湧現四不像名單 策略至上民生理念竟旁落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第七屆立法會選舉將於9月6日舉行,雖然因疫情再起建制派如港區人大常委譚耀宗等,都提出選舉押後的可能,但在提名期開鑼後各陣營的提名名單,仍然如雪片飛來甚為踴躍。去年11月建制派於區議會選舉遭遇歷史性大敗,242個議席被翻盤,最終在全港18區中只贏得62席,為歷來最差成績,建制派此次亦嚴陣以待,以保住35席多數派地位為目標,其心思亦可見於其競選陣容之上。

在區議會(第二)中,建制派改變以往民建聯兩張名單、工聯會一張名單,三帆並舉的進取策略,改以民建聯主席李慧琼居首,前青年民建聯顏汶羽居次,以圖一張名單博兩席的策略。有人認為過於保守,然而事實上當區五席得票門檻為20%,只要李慧琼名單取得35%選票或以上,必可保住兩席,民主派爭取四席的目標幾乎不可能成真,以防守性的選舉策略而言,實在為聰明之策。

主席李慧琼陪同新界西立法會議員陳恒鑌提交報名表格。

經濟左翼與右翼共同出選

新界西麥美娟名單亦異常出奇,本來清一色的工聯會成員中,竟出現新民黨前離島區議員傅曉琳。工聯會以為基層勞工打拼為旗號,卻夾雜了一名標榜中產專業利益的新民黨東涌區議員,明顯是牛頭搭不上馬嘴。麥美娟的名單顯然是選舉盤算的產物,其又以鄉事派前元朗區議會主席沈豪傑為競選經理,旨在開拓工聯會基本盤外的票源,更為了搶走前新民黨田北辰選票,夾殺此建制陣營中的異見份子。

九龍西亦情況亦相類似,2018年補選中勝出的無黨籍陳凱欣為保住建制第三席,亦邀到當區樁腳合組名單,卻是由基層到富人階級一應俱全。其名單排第二者為當區收入最高之一的自由黨九龍塘區議員何顯明,第三者卻是前工聯會社區幹事李文傑,第四者則是前勞聯成員、2016年選舉新思維狄志遠名單中的陳麗紅。由極富到基層,陳凱欣的百搭名單可謂是四不像。

建制陣營為保住議會多數,扭盡六壬東拼西湊出來的選舉名單,其目的可以理解,但似乎跟民主派犯下了同樣的毛病,就是把階級立場、政見政綱、民生議題都給拋諸腦後,為了勝選把選舉當成策略盤算的遊戲,而非比拼理念和政綱的平台。如此扭曲的選舉模式,也歸咎於扭曲的選舉制度。任何選舉制度都會出現選舉策略及策略投票的情況,然而在港式比例代表制下黑爾模式的最大餘額法,選舉策略卻完全凌駕政策和理念。

麥美娟形容,今次選舉是硬仗。(羅君豪攝)

黑爾最大餘額法之弊

九七前夕北京為箝制並分化民主黨正值高峰的力量,接納政治學者劉兆佳建議改以比例代表制代替一直沿用的單議席單票制,保障民建聯作為少數派的利益。本來比例代表制可以反映不同光譜的選民,事實上亦並無不可,而不少國家如西班牙、蘇格蘭、愛爾蘭等皆採用比例代表制,但以上三者採用的漢狄法、附帶席位制、可轉移單票制,分別以平均數、附加席位、排序複選方法,較合比例的能反映選民意願。

相反香港採用少被使用的黑爾模式最大餘額法,以配額及餘票方式分配議席,鼓勵政黨為免浪費餘票分拆名單出選,結果雖然分裂了民主黨,令民主派山頭林立,卻也令小黨林立,激進力量毋須爭取過半,只需靠爭取末席便得以晉身議會,令議會日益碎片化、激進化、兩極化,不僅反對派難以統合,政府亦難以向對方招手及拉票。如此的選舉制度導致今日的政局面臨崩潰,豈是偶然?

在黑爾模式最大餘額法下,政黨真實支持度往往未能如實反映於結果上,結果助長了各陣營在排出名單數量、分拆名單、統合名單、配票等花上極大工夫,希望以最少選票謀求最多議席,似乎跟選舉初衷背道而馳。各方埋首於這場選舉遊戲之中,亦漸漸把民生議題、政綱理念棄之不顧,使選舉漸漸失焦。若要使「一國兩制」行穩致遠,當局可能須檢討此鼓吹碎片化、激進化、兩極化的選舉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