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次季GDP萎縮9% 港府須兩條腿走路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受新冠肺炎拖累,政府統計處預計第二季GDP按年跌9%,不但遜於市場預期,更是本港經濟連續四季踏入收縮。民眾留家抗疫,經濟快速萎縮難以避免。政府首要任務是要將精力用於控制疫情,並善用財政儲備,考慮制定新一輪刺激經濟措施,為重啟經濟活動鋪路。

陳茂波表示,本港經濟或需要較原來預期更長的時間才能恢復過來。(資料圖片)

據政府統計處的資料,本港第二季GDP總值較去年同期大跌9.0%,略優於9.1%的首季跌幅,其中私人消費開支和固定資本形成總額跌幅顯著,分別下跌14.5%和20.6%。面對私人消費開支錄得歷來最大的跌幅,政府的發言人指這「反映2019冠狀病毒病的威脅和社交距離的要求在整個季度嚴重干擾本地消費活動,外訪旅遊亦因嚴格的旅遊限制而陷入停頓」,惟政府同時強調由於5月和6月的疫情大致受控,使「整體經濟情況在季內有轉趨穩定的跡象」。

香港較歐洲稍好

經濟萎縮在大流行期間難以避免,但不同經濟體之程度差異卻是箇中看點。美國第二季的GDP將暴跌32.9%,創下1947年有記錄以來最大跌幅;而在大西洋彼岸的歐元區,第二季的數字亦高達11.8%。相比之下,本港的狀況雖不算糟透,但嚴重程度亦可與歐元區這個深受疫情重創的地區相題並論,不見得有任何「轉趨穩定的跡象」。

美國身陷險境,其漫天灌水的經濟刺激計劃可謂作了反面教材。理論上,自美國前總統尼克遜廢除金本位制度,美元作為獨步天下的全球儲備和清算貨幣,其影響力好比法國前財長德斯坦(Valéry Giscard d’Estaing)所形容「離譜的特權」(exorbitant privilege)——即一張面值100美元的鈔票,實際是以極低成本「印制」,不但沒有約值100美元的黃金作抵押,更可在全球購買價值100美元的商品,這變相是一種近乎零成本的「免息借貸」。因此,不論是2008年金融海嘯或當下的新冠肺炎,聯儲局以增加貨幣供應量來刺激經濟,雖然美其名是「量化寬鬆」,但實際卻是以極低廉的成本在世界各地借錢,透支未來的生活。

問題是,量化寬鬆解決到金融海嘯的陣痛,卻救不了當下遭重創的經濟,其原因並非政策力度差別,而是政策出台的時機遠早於全面重啟經濟活動。儘管美元的地位可使華府動用數以萬億計的政府開支,對沖經濟下行的風險,但由於美國的疫情尚未受控,且見回彈,加上人們消費和投資活動,卻是往往取決於對未來的預期,而非當下的實際情況。即使華府為救經濟而大開印鈔機後,不少企業仍然停擺,民眾的消費活動也未見V型反彈。這使華府的貨幣政策像是飲鳩止渴,關鍵還須端視疫情可否在短期受控。

救市成果的兩大因素

中國在疫情緩和後的經濟政策則與美國大不相同。自中國的疫情在3月漸見平穩後,中央政府因國內銀行的流動性相對充足,使其所推的經濟政策規模,雖然遠比2008年的「四萬億救市」為少,同時亦沒有跟隨各國央行大幅減息,只是以逆回購操作、定向降準,以及發債為基建項目融資等針對措施,已成功將第二季的GDP增長拉升至3.2%。由此可見,救市政策的成效取決於兩大重點:疫情的走向,及政策的針對性。

在疫情方面,中國和美國的相反經驗證明了經濟回穩的首要條件始終在疫情是否及早受控。港府既要盡快平息第三波疫情,也不該坐以待斃,靜候疫情過去後才慢慢構想振興經濟的手段,畢竟所有政策的成效並非立竿見影。本港金管局沒有「離譜的特權」,不能靠着印鈔解決經濟問題,但港府積谷防飢多年,財力十足,外匯儲備資產更達4千億美元,自有能力依靠加大公共開支,救亡經濟,故港府當下除了需要扭轉前後不一的防疫政策和管治思維,更同時要藉此危機,構想以公共開支扶植環保、醫療、科技等新經濟的重點產業,別白白浪費本港經濟轉型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