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平不是教育而是社會問題

撰文:湯文詩
出版:更新:

教育局長楊潤雄周一(11月28日)撰文批評「躺平主義」鼓吹消極人生心態,容易令人萎靡不振,長遠會窒礙社會進步。教育局於周二(30日)公布中小學適用的「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試行版,架構按2008年《德育及公民教育課程架構》編訂,亦新增「勤勞」為第十個首要培育的價值觀和態度,無疑針對「躺平主義」。

而課程發展議會價值觀教育常委會委員鄒秉恩周三(1日)更直指年輕人普遍好逸惡勞、有僥倖心態、無目標,自覺將來買不到自住物業,所以索性把時間用於吃喝玩樂。他自言經歷過工商業起飛發展時期,認為勤勞、奮發向上是必須持守的價值觀,所以有必要向年輕人重新貫輸「勤勞」的思想。

「躺平」心態充斥社會

躺平作為一種風氣其實不僅存在於學校之中,亦可見於家長,甚至早已在社會中蔓延。其中一名價值觀教育常委會委員、福建中學附屬學校校長徐區懿華就指,不時聽到有家長指只希望小朋友開心,甚至表示會將資產留給子女。不過這些說法可能令子女有錯覺,認為不需要為以後的生活而努力。

今年開學兩個月內,本港已累計發生八宗學生墮樓或懷疑自殺事件,家長可能擔心學童有太多壓力,因而想作出避免而採取了一種「躺平」式的育兒方法,這亦是合情理。但過度「躺平」亦不利於學童往後的人生發展,更有機會影響社會的整體發展,所以學界有必要對學童做好建構價值觀及人生觀的工作,填補家庭教育的漏洞與不足。

福建中學附屬學校校長徐區懿華直言,留意到學生或家長均有「躺平」心態,情況令人憂心。(鄧穎琳攝)

「躺平」是果 社會停濟是因

其實「躺平」已經演變成一種社會風氣,學生被怪罪不努力似乎變成了一種非戰之罪。社會有責任深思為何會形成此等不良風氣,而其實鄒秉恩的指控或已透露了原因之一:社會缺乏希望,市民難以安居。

香港自1970年經濟開始起飛,經歷了1997年金融風暴以及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樓價一直未有回落,在2020年12月,40米平方呎或以下住宅的平均樓價指數為每呎15,372元,為2010年同期的的2.5倍,而由月入工資中位數於2020年為18,200元,為2010年的1.5倍,這顯示出絕大部入市民的收入升幅被樓價升幅大幅拋離。當社會根本不能夠提供上流的空間予絕大部分市民,勞動的收益與勞動的成果不成正比,便更會使到大眾失去努力的動力。

要迫使學生拒絕「躺平」似乎只是一種治標不治本的方法,難以阻止社會「躺平」風繼續吹。社會賢達有必要認清自己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時勢造英雄,而現時正正就是應該由他們去成就時勢,推動整體社會作出改變,而非僅指摘莘莘學子,倒果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