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點】南華自願降班 「老細足球」非香港足運出路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港足百年老店南華申請由港超降班至甲組,港超聯哀鴻一片。須知南華球迷甚眾,一旦其下季不再參賽,港超聯將失色不少。2014年成立的港超聯,乃振興足運的「鳳凰計劃」的關鍵項目,目標是藉建立合乎亞洲足協標準的專業球會,提升香港足球的整體水平。近年來,港超聯縱有小陽春,曾藉亞冠盃等球賽吸引不少球迷入場,整體而言,球市卻是持續低迷;這次南華申請降班,正正反映港足多年來依賴金主支撐的「老細足球」模式,已難再走下去。

陳偉豪表示自己會跟隨球隊落甲組,亦希望球迷繼續支持。(資料圖片)

在今次消息傳出後,一向與南華球迷針鋒相對的傑志、東方球迷,都憂心南東、南傑大戰將成絕響。過去《01觀點》已然指出,港超聯的入場人數遠遠不符預期,本季的平均入場人數為920人,與在計劃中定立的2012年平均入場人數達5,000人的目標相距甚遠。由於南華會的歷史悠久,乃傳統班霸,一直為港超聯帶來穩定球迷,每逢南傑、南東大戰,入場人數更可達數千之多;可以預見,隨着南華會降班甲組,港超聯的入場人數將再下挫。

南華降班帶來的另一衝擊,就是令大批球員失業,或令部分球員離開球圈。近年香港球市低迷,球員的收入不高,由於時有班主更替,球會因缺乏資金而縮班、降班不時發生,但是像南華這種班霸,由於不乏接手人,故發展相對穩定,惟這次事件,卻打破了大型班的神話。可以說,球員留在球圈,不少都期望有朝一日能夠加盟大型班,一方面可繼續享受球賽,另一方面可以有穩定收入;然而,這神話卻由南華申請降班打破了。

 

南華球隊歷史悠久,50年代時已在體育界打響名堂。1951年4月28日南華對巴士爭奪聯賽錦標,應是同季第四度南巴大戰。 (華僑日報報章截圖)

土地金錢兩大難題 重整計劃刻不容緩

南華降班所帶來的影響,現時尚未一一浮現。但事件已然為港足敲響警號,救亡工程已是刻不容緩。現時港超聯面對兩大難題,其一是場地不足,其二是資金不足。鳳凰計劃的執行者是香港足球總會,民政事務署則設有專責委員會,負責監察、輔助足總,對於計劃的失敗,他們可謂責無旁貸。

先說場地不足,香港寸金尺土的問題由來已久,早在港超聯成立前,球隊已然為訓練場地而煩惱,就算是東方這些傳統強隊,也只能每天訓練約兩小時。在港超聯成立後,由於港超聯規定每支球隊均需要設立13、14、15、16及18歲青年軍,加上預備組、正規球隊,一支球會一共要為7支球隊安排訓練,再加上地區青訓,各梯隊的港隊,以至甲、乙、丙各級聯賽,場地則更捉襟見肘,出現了教練與公眾鬥快「book場」的荒謬局面。隨着場地運用時數增加,不少場地也超出負荷,質素差劣,令球員容易受傷。

根據鳳凰計劃,政府當時計畫在2015年將人造草球場增加至37個,觀乎康民署數字,在今年人造草球場數量已增加至38個,然而,合乎國際足協標準的第三代人造草地球場,卻只有33個,當中更有為數不少是七人足球場。在未有足夠足球場的情況下,便規定球隊提供各梯隊訓練,令不少港超球隊的經營困難,青訓計劃也因為訓練時數不足而名存實亡。

另一問題是港超聯的經營成本過高,因為港超聯一直未能產生預期的商業效益,仍然要依賴金主不斷輸血養活球隊,亦即是所謂的「老細足球」。現時一支港超聯球隊所需的資金約600萬,比起過去甲組足球聯賽的成本高出逾倍,像南華會等傳統勁旅,所需要的資金更達2,000多萬元。以現時的足運狀況看來,由於球賽乏人問津,球會除了難以憑入場費維持生計外,也因為社會關注不足,難以覓得贊助商。

更令人感到難堪的是,港超聯縱然提高了職業質素要求,但是賽事獎金仍然偏低,自2015年起三年,港超聯冠軍球隊的獎金只有48萬元,甚至不足以支付一個頂級本地球員的一年人工。一般而言,如非足球狂熱份子,也不會投資足運,而這類班主在香港可說是寥寥可數,一旦他們意興闌珊,自然難覓後繼之人,南華降班就正正是出於此問題。

去年「中港大戰」旺角大球場座無虛席,熱潮過後,近幾仗入場人數不足4000。(資料圖片)

冰島足運崛興之路 值得香港借鏡

也許有人會說,香港地方小,人數亦不多,足球實力自然難以匹比中日韓等足球強國。但是這實難以解釋,為何人口只有33萬的冰島,能在今屆歐國盃錄得佳績,甚至擊敗足球強國英格蘭,國際排名由2012年的131名,一躍至現時的22名,比起傳統勁旅荷蘭的第31名,還要高出9名。

當地足運的崛興之道,正正在當地足總、政府辦事的決心。足運過去在冰島難以興起的原因,不外乎人口不足與氣候問題。如前文所言,冰島的人口只有33萬,相約於油尖旺區的人口,加上當地的平均氣溫為4度,長期積雪,致草地質素不佳。對此,當地足總除了大力推廣社區足運外,也興建了不少室內足球場,以地熱恆溫設施養草,大大提升足運水平。

冰島今屆歐國盃表現教人刮目相看。(Getty Images)

增投資金增設球場 政府為何決而不行?

反觀香港,縱然土地匱乏,但是足球場不足的問題是否真的難以解決?例如在今年《施政報告》政府承諾興建的9個足球場,當中不少是耽擱近十年的項目,就像屯門第16區足球場,早在2009年已然獲難纏的區議會同意興建,至於大埔第33區足球暨欖球場,政府已然在2010年展開諮詢。我們須問,過去不顧民意強行推出多項千億工程的香港政府,何以要在球場建設上一拖再拖?

再說,在資金問題上,雖然有論者認為港超球隊屬商業機構,反對政府直接提供資助。然而,在2015年起,政府已有資助地區球會的先例,現時冠忠南區、九巴元朗、和富大埔等港超聯球隊,均在資助之列,每季可獲150萬元。可以說,本地球會固然屬商業機構,但是他們亦肩負起青訓責任,政府為其提供資助並指定用於青訓,也可視之為將青訓外判,並無不可。更何況,既然政府願意年花數百萬,為足總聘請職員,在未來的球季,政府為何不考慮在地區球隊以外,支援青訓完善的球會,減低球隊的資金壓力?

在另一方面,政府亦可建議馬會注資各項本地盃賽獎金。過去,賽馬會曾在足球賭博上取得巨利,也曾資助傑志、港隊興建訓練中心。若獎金充裕,相信會吸引更多有志之士投身球圈,提升球隊的爭勝決心,令賽事更可觀。

與此同時,政府在推出鳳凰計劃之時,曾表示在職業聯賽推行至第五季後,將討論賭波問題。在今年9月起,港超即將踏入第四季,足總、有關當局必須權衡利弊,反思本地足球賭博的可行性。

足運凝聚人心 值得政府支持

鳳凰計劃源起於2009年東亞運,當時港隊爆冷奪冠,香港球迷當日坐滿大球場,同聲吶喊,為港隊打氣。不少港人期望,政府、足總會聯手振興足運。惟其後港足排名屢次下跌,甚至敗給弱旅,令不少港人驚覺這不過是南柯一夢。

但這不代表政府應放棄港足。猶記得2015年香港對卡塔爾的世界盃外圍賽,旺角場全場爆滿,港隊力戰下以二比三落敗。當時足球評術員鍾志光,發表一段感人肺腑的宣言,值得政府參詳,他當時指出:「『鳳凰計劃』擺咁多錢,做咗啲乜嘢?我唔評價,而係話……其實我覺得仲有好多空間做得好啲。你睇到足球能夠咁震撼,點樣嘅凝聚力就響呢度!大家一齊去嗌『We are Hong Kong』,幾美好呀呢樣嘢!」不少球迷聽罷此言,深表贊同。

過去,政府曾花費巨資舉辦各項活動,凝聚人心,就像政府在本年慶祝回歸20周年,就花上6.4億,結果卻招人話柄,被指浪費公帑。既然如此,政府何以仍舊毫不作為,解決港足長久以來場地不足,以至「老細足球」等問題,讓港足再次崛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