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花太高唔理 未滲到天花冧又唔理 滲水辦荒謬事一籮籮 

撰文:李穎霖
出版:更新:

由食物環境衞生署和屋宇署組成的滲水投訴調查聯合辦事處(滲水辦)過往屢遭詬病,被指使用的技術落後,以至檢查多時仍無法找出滲水源頭,多區區議員亦曾就此問題,上呈文件至區議會反映,要求有關部門跟進。有關投訴不斷累積,近日終驚動申訴專員公署調查,有地區人士希望,署方完成調查後,滲水辦可改善處理個案的手法。

申訴專員公署在2016年1月至2018年9月的33個月中,共收到360宗關於滲水辦未妥善處理滲水問題的投訴,當中包括調查時間長、反覆測試仍未找出滲水源頭、依賴色水測試結果等。雖然滲水辦曾委聘顧問公司使用紅外線探測儀、微波探測儀等較高科技的儀器,為複雜的個案作檢測,但署方指這種做法並不普遍。

市民對此投訴不斷,申訴專員劉燕卿今宣佈,會主動對滲水辦處理滲水投訴的成效展開調查,探討是否有更有效的方法,改善滲水問題,並對此提出改善建議。

申訴專員公署在33個月內共收到360宗關於滲水辦的投訴,當中包括過於依賴成功率不高的色水測驗。(李穎霖攝)
現時灣仔區、中西區及九龍城區正測試紅外線、微波、雷達等「新技術」,其他地區的滲水辦仍沿用傳統方法找滲漏點。(李穎霖攝)

事實上,滲水辦屢遭投訴已非新鮮事。《香港01》月前曾報導滲水辦未引入新儀器,依賴色水測試,為粉嶺華明邨一嚴重滲水單位查找滲漏源頭,查足3年仍無結果,外判的顧問公司更在未找到源頭的情況下,以導電感應濕度器在天花上「亂篤」,量出了未超標的讀數。不過,記者在顧問公司檢查的翌日,伙同香港公正行技術總監賴達明到單位進行視察,賴使用高清紅外線掃瞄器找到滲水點後,量度該處的濕度,讀數最高達6、70度,高出政府訂下的35度明顯滲水標準。

單位的滲水問題嚴重得連木製的門框亦被「浸爛」。(受訪者提供)

事隔一個多月,滲水辦仍未就有關單位的問題作出補救。「早排滲水辦打過嚟,話顧問公司度到濕度讀數低過30度,想close file。」民建聯北區支部社區幹事潘孝汶指對此回覆感不滿,故以《香港01》的報導作證,要求滲水辦繼續處理個案,惟職員回答「再睇下先」後,至今仍未聯絡滲水單位戶主。

香港公正行技術總監賴達明到單位進行視察時,量度出最高的濕度讀數為6、70度,高出政府訂下的35度明顯滲水標準。(李穎霖攝)

潘孝汶指立法會議員劉國勳曾就此去信申訴專員公署、食物及衞生局、運輸及房屋局投訴,但仍未能解決問題:「運房局將件事畀咗房屋署跟,房署獨立審查組睇完之後話,除非係滲水滲到成個天花冧落嚟、有即時危險,否則同佢哋(房署)冇關係。」由於自行委聘專業人士的費用昂貴,戶主暫時不會考慮此選項:「除非諮詢過律師後,佢話贏面大,索償金額可以補償呢筆金額。」

華明邨的個案只是冰山一角,全港有不少市民求助滲水辦後,面對同樣的困境,但油尖旺區於今年7月底,卻發生過較罕見的事件。當時太子道西一幢唐樓樓底被發現出現滲水,露台底部石屎橫樑有裂痕,但滲水辦卻以樓底離地6米、太高為由,作出無法跟進的結論,被區議員「鬧爆」。

油尖旺區區議員黃舒明指,在《香港01》報導事件後,食環署「突然」又找到了方法,解決高度問題,量度樓底濕度:「雖然最後度出嚟冇超標,但至少佢肯檢查情況。」

滲水辦曾以唐樓樓底離地6米、太高為由,作出無法跟進有關個案的結論。(受訪者提供)

不過,地區人士對滲水辦的不滿並不只有調查時間過長、色水測試落後,更是整個聯合辦事處無部門作最終統籌、牽頭,以致部門間常互相「拋波」,令受滲水問題困擾的戶主不知程序該由哪個部門負責。「佢係食環同屋宇署嘅聯合辦事處,食環隸屬食衞局,屋宇署隸屬運房局,但我哋寫信去兩個局投訴都冇用。」潘孝汶說。

「十幾年前我哋爭取滲水辦成為一個聯合辦事處,係要食環署同屋宇署好好通力合作,但一路走來,好似走返回頭路咁。」黃舒明希望申訴專員公署調查後,政府可成立一個負責統籌各部門合作的機構,令滲水辦的工作更順暢,並希望滲水辦可訂明一套處理滲水個案的準則:「街坊其實好簡單,只係想快啲唔好滲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