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鯨豚法醫】本港首辦鯨豚展 影像解剖技術拆解擱淺之謎

撰文:黃文軒
出版:更新:

本港去年鯨豚擱淺數目達45頭,創四年來新高。近日有團體首辦以鯨豚為題的展覽,以影像解剖方法找出曾於香港擱淺的鯨豚的生活習性及威脅,並展出鯨豚骨骼標本,同場亦設有手機應用程式和虛擬實境遊戲。團隊表示,希望藉展覽培養公眾的同理心,以及提高對海洋保育的警覺性。
攝影:鄧栢良

城大與香港科學館合辦《鯨豚法醫:同你「港」鯨豚》展覽,首次展出影像解剖技術,有別於傳統解剖方法,團隊改以3D掃瞄、影像解剖及圖像重塑技術,取得鯨豚的身體體積及表面面積等的數據,最後以3D掃描和打印技術塑造骨骼模型,以協助調查擱淺鯨豚的健康狀況、死因及生活史。

香港城市大學賽馬會動物醫學及生命科學院客座助理教授葛展榮指,在為擱淺的鯨豚進行傳統解剖前,會先由解剖小組進行電腦掃瞄及磁力共振,立體地紀錄屍體狀況。

展覽展出三種於本港擱淺鯨豚標本

展覽透過影像掃瞄打造出鯨豚的立體模型,包括三種鯨豚骨骼標本,如角島鯨、中華白海豚以及江豚。其中角島鯨的標本則是來自於2014年擱淺於新界紅石門、長約10.8米的角島鯨。

「鯨豚擱淺行動組」(行動組)於2006年由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與香港漁農自然護理署合作成立,自2014年4月開始,與香港城市大學賽馬會動物醫學及生命科學院客座助理教授葛展榮博士合作,在進行傳統解剖前,先為擱淺的鯨豚先進行影像解剖。當屍體運到獸醫中心後,會由解剖小組進行電腦掃瞄及磁力共振,立體地紀錄屍體狀況,從而診斷出器官的異常現象、肺炎、寄生蟲感炎、找到骨折的形狀,而磁力共振則能辨認出肌肉骨骼損傷及腦部狀況等。

其中一海豚標本懷疑被螺旋槳刮傷

根據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的數字顯示,去年曾有45頭鯨豚擱淺,而本年截止4月15日,已有24頭鯨豚擱淺。據2018年的影像解剖結果,超過五成的鯨豚傷亡有機會因人類活動而造成。展覽中一條中華白海豚標本中的尾部骨骼有部分被截斷,葛展榮估計,海豚有機會因被螺旋槳刮傷。

中華白海豚標本中的尾部骨骼有部分被截斷,葛展榮估計,海豚有機會因被螺旋槳刮傷。

「過往很多鯨豚擱淺的成因都未明,或者嚴重腐爛無法知道死因,透過影像解剖,我們可以在得到影像後再給予不同專家觀察,準確地知道牠正在受什麼威脅。」香港城市大學海洋污染國家重點實驗室及傳染病及公共衛生學系客座助理教授及研究員葛展榮又指,進行影像解剖時要將鯨豚屍體放進袋內,不用直接接觸屍體,能夠大大減少病變感染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