劏房人均居住面積40呎細過監倉 七旬婆婆執14粒鐘紙皮賺70蚊交租

撰文:莫家文
出版:更新:

劏房越劏越細,越住越貴!有劏房關注組今日(8日)發表劏房住戶狀況調查,發現人均居住面積只有40.7平方呎,較3年前大跌近10平方呎,不但低於公屋住戶標準,比懲教署囚犯倉人均標準還要細,有領取生果金過活的長者,為支付劏房租金只能朝八晚十無間斷執紙皮,只為賺取70元微薄的回收廢紙收入,組織指近年劏房中介將單位越劏越細,以求賺到盡增加租金收入,促請政府盡快實施租務管制。

葵涌劏房居民大聯盟今年9至10月訪問204位劏房住戶,了解他們居住環境狀況,以及有否符合10項基本住屋標準,調查結果發現劏房戶的人均居住面積,由三年前同類調查的50平方呎,大跌至今年的40.7平方呎,不但遠低於政府公屋標準的75方呎,甚至較懲教署監獄囚犯倉人均標準空間49.5方呎還要細。

葵涌劏房居民大聯盟今日發表劏房戶調查報告,結果發現人均居住面積只有40.7平方呎,較三年前減少近10呎。(莫家文攝)

有住戶三年被加租2,000元

調查顯示,56.7%受訪者稱劏房每年加租幅度高於通漲,最誇張個案是有住戶過去三年被業主加租高達2,000元,然而租金越來越貴,有51.7%受訪者稱住屋環境未有改善,甚至有24.1%受訪者表明居所較3年前更惡劣,亦有67.5%受訪者指業主以高於政府水平濫收水電費,另外近一半受訪住戶指劏房有天花及牆身、剝落及滲水問題,但只有56.2%受訪者指業主願意為居所提供合理維修服務,情況令人關注。

現年74歲的黎婆婆稱,上一間劏房只有一個抽氣窗通風,半夜每每被侷促空間嗆醒,不得已下於今年5月搬至有窗的120多呎唐四樓劏房,月租約3,800元,房間沒有獨立廚房,只在冷氣機下用一塊大約3呎長木板當作臨時廚房,以電飯煲淥菜及煮飯。

黎婆婆稱每月依靠2,770元的生果金過活,由於不夠交房租及生活開支,只能靠親友接濟,亦要每日朝8晚10執紙皮,以賺取約70元回收廢紙金額,生活足襟見肘「無錢買傢具,隨手執起租客扔喺走廊的四個膠箱當收納箱擺衫,熔熔爛爛都無法換。」

74歲的黎婆婆想到要執14小時紙皮賺取生活開支及租金,淚從中來。(莫家文攝)

雖然住所已安裝冷氣機,但黎婆婆為慳電費從不開啟,一悶熱便走出葵涌公共圖書館乘涼,但受疫情影响下康文署設施關閉,只能流連公園或商場,「拎住張膠櫈周圍行,去完公園多人就去商場…...(返上樓)行行下都腳浮浮。」

另一名單親媽媽司徒小姐,與就讀小四的10歲女兒2018年起以3,200元租住唐六樓面積大約70平方呎的劏房,約滿後加租至3,500元,由於居所就近女兒就讀學校,即使每日行樓梯行至腳軟,亦只能默默承受加租幅度,希望能盡快輪候上樓。

單親母親司徒小姐稱為了遷就女兒在附近上學,加上租金較簾宜,只能租住面積僅70平方呎的唐六樓劏房。(莫家文攝)

葵涌劏房居民大聯盟成員吳堃廉表示,受到疫情影響,加上近年劏房中介的盛行,為求賺到盡會慫恿業主將單位越間越細,近年甚至湧現一批工廈精裝劏房,以一劏五十至一劏八十的間隔,再透過表面豪裝的方式以較高租金出租,結果基層巿民越住越細,越租越貴,促請政府盡快實施租務管制,以及制定一系列住屋標準保障巿民。

葵涌劏房居民大聯盟以道具諷刺現今劏房人均居住面積細過監倉。(莫家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