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護署珊瑚普查出爐 覆蓋率最高橋咀洲東 個別地點現白化

撰文:莫家文
出版:更新:

漁護署的香港珊瑚礁普查結果今日出爐。署方派潛水員下海,經5個月普查33個地點後,指整體珊瑚生長健康穩定,品種多樣性維持高水平,當中以橋咀洲東錄得最高珊瑚覆蓋範圍,達到83.8%,有海洋保育專家估計與今年沒有出現嚴重破壞力的颱風有關,但認為在全球氣候暖化影響天氣突變,署方應多着重防範於未然。

漁護署今日公布本年度香港珊瑚礁普查,結果顯示整體珊瑚生長健康穩定,品種多樣性維持於高水平,圖中攝於東平洲王爺角一條棲息在鹿角珊瑚中的蝴蝶魚。(漁護署圖片)

根據漁護署今年度香港珊瑚礁普查結果,33個普查地點錄得的珊瑚覆蓋範圍由13.8%至83.8%不等,有19個地點錄得超過50%的珊瑚覆蓋率,其中六個地點位於海岸公園,而橋咀洲東更錄得最高的珊瑚覆蓋範圍,達到83.8%。

漁護署潛水人員在萬宜水庫東壩拍到指標品種海蛞蝓。(漁護署圖片)

普查同時在21個評估地點進行「珊瑚檢視」,透過特定的珊瑚健康監察表找出珊瑚色素的濃度,珊瑚的顏色越深,表示健康狀況越佳。本年的珊瑚色素平均指數為4.31,結果與去年指數3.96相若,遠超過一般平均值3,顯示珊瑚健康狀況良好及持續穩定。

漁護署表示,珊瑚礁普查同時會記錄魚類和無脊椎動物等指標品種,錄得17個指定品種,包括眉魚、蝴蝶魚、笛鯛、海膽、海參及寶貝螺等,大部分在西貢牛尾海和香港東北水域包括東平洲海岸公園的範圍內錄得。

漁護署潛水人員果洲群島拍攝到躄魚在珊瑚群中游戈。(漁護署攝)

調查同時發現,個別地點錄得珊瑚白化的現象,但影響程度僅屬輕微及只限於局部地方,亦未發現破壞性捕魚作業如拖網捕魚痕跡,只有零聲棄置漁網的情況,署方將安排承辦商清理。

生態教育及資源中心科學事務經理張瑪珊表示,珊瑚普查除了要留意覆蓋率或白化情況,還要注意是維持多樣性,以今次珊瑚覆蓋率最高的橋咀洲東為例,該海域以十字牡丹珊瑚佔絕大多數,原因與人為作業抑或水流有關,仍有待調查。

漁護署今日公布本年度香港珊瑚礁普查,結果顯示整體珊瑚生長健康穩定,品圖中為攝於萬宜水庫東壩的蜂巢珊瑚。(漁護署圖片)

她又指,署方亦要留意全球氣候變化下,每年有機會出現破壞力嚴重的颱風如去年的天鴿,每逢颱風剛過便會令大遍珊瑚礁連根拔起,高雨量亦會沖淡海水,有機會造成珊瑚白化死亡,建議漁護署應多做預防珊瑚被破壞的防範工作,提高本港整體珊瑚礁存活率。

漁護署「珊瑚礁普查2020」於六月展開,為期五個月,普查範圍廣闊,包括多個具重要生態價值的地點,涵蓋香港東部水域最多珊瑚生長的地方,由北面的東平洲一直伸展至南面的果洲群島。33個普查地點中,九個位於海岸公園,包括海下灣、印洲塘及東平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