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六成受訪基層反對明日大嶼 團體籲勿借劏房戶過橋

撰文:黃景洪
出版:更新:

特首林鄭月娥在2020年施政報告中指,「明日大嶼」人工島上七成用地將會興建公營房屋。經政府調動議程後,立法會財委會將會在明日(4日)首先審議用作前期研究的5.5億撥款,預料將會順利通過。有關注基層住屋權益的團體今日(3日)發表調查報告,表明劏房戶反對明日大嶼願景,認為計劃資金投入過大,而收成期亦過長,「二、三十年後先畀一樣嘢我哋,我哋唔係要呢啲。」團體建議政府優先採用棕地建屋,盡快紓緩基層房屋需求。

特首林鄭月娥在2020年施政報告中指,「明日大嶼」人工島上七成用地將會興建公營房屋。(資料圖片)

關注基層住屋聯席在11月26日至12月1日間進行「劏房戶對明日大嶼意見問卷調查」,合共收到386份問卷,並在今日發布調查結果,結果顯示超過六成受訪者反對明日大嶼,當中超過一半受訪者表明,計劃耗用大量公帑是反對的主要原因。

居於劏房四年的江先生認為,明日大嶼「遠水不能救近火」,對計劃漠視基層市民利益表示憤怒,「差唔多要20年先起到啲樓。」他續指現時的居住環境十分惡劣,自己最關注的是房屋議題,「我今年都60歲,相信都無機會等到80歲,我真係無想到明日大嶼會幫到我。」他呼籲官員體諒基層生活,「二、三十年後先畀一樣嘢我哋,我哋唔係要呢啲。」

劏房戶江先生慨嘆,填海造地需時日久,「我今年都60歲,相信都無機會等到80歲」。(資料圖片)

憂資助出售單位未能惠及基層

組織幹事李大成表示,由於近年公營房屋的供應大減,基層市民對明日大嶼的房屋供應策略都十分關注,而政府一直都以解決房屋問題作理由,執意推行填海計劃,「但劏房戶對此好有保留,請唔好再用劏房戶作為擋箭牌,去推啲劏房戶唔想要嘅嘢。」他續指,有大概七成受訪者不滿意今年施政報告的房屋政策,顯示政府未能為劏房戶解困。「短期無乜嘢幫到佢哋,仲要將一個20年之後嘅假希望話畀佢哋聽,係一件好差嘅事。」

組織幹事李大成(左)批評政府「用劏房戶作為擋箭牌」,硬推填海計劃。(關注基層住屋聯席Facebook截圖)

林鄭在上周三(25日)宣讀《施政報告》,強調明日大嶼在香港中長期房屋供應的重要性,據了解,人工島上最多能提供7.8萬個住宅單位,公私營房屋七三比;此外,政府在施政報告中提到已覓得330公頃土地,在未來十年興建31.6萬伙公營房屋,而在接下來的五年內,將有9.52萬伙公營房屋落成,當中約三分之一為資助出售房屋。李大成質疑,明日大嶼計劃中提及的公營房屋,絕大多數為資助出售單位,且可能包括樓價更高的首置上車盤,基層未能受惠。

關注綜援低收入聯盟成員李芝融表示,擔憂明日大嶼超支,會擠壓社福資源。(資料圖片)

李芝融:投資巨大擠壓福利開支

關注綜援低收入聯盟成員李芝融提到,工程成本會隨通脹而攀升,現時明日大嶼預計耗費6,240億港元,最終的開支恐怕會破萬億,加速耗盡財政儲備。他續指,政府在制定失業援助措施方面「唔願郁」,在可見將來,他預計失業人口以及申領綜援數量將直線上升,「政府係咁長遠嘅時間,投資咁多錢,去一個未知成效嘅地方,值唔值得呢?」他促請政府將財政儲備用於刀尖上,例如設立失業援助金,解救基層市民所需。

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幹事黎汶洛則擔心,政府會在市場集資進行明日大嶼填海工程,他擔憂引入市場資金後,人工島上公私營房屋的比例會因而改變,又或令明日大嶼成為市場炒賣的項目,將基層住屋需求拋諸腦後。

全港分別約有1,414公頃和165公頃有作業和沒有營運的棕地,主要位於新界西北和新界東北,面積大於1,000公頃的「明日大嶼」。(資料圖片)

建議優先發展棕地

根據規劃署數據,全港分別約有1,414公頃和165公頃有作業和沒有營運的棕地,主要位於新界西北和新界東北,面積大於1,000公頃的「明日大嶼」。組織提倡「先棕後綠」原則,建議政府使用棕地發展公營房屋,以替代填海作為優先選項,加快供應房屋落成速度,且避免破壞環境。調查顯示,約有40%受訪者認為,利用棕地興建公營房屋最能提高公屋供應量;而回答填海造地的,則只有1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