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戶12人合租300呎天台屋 廿多歲散工少女與租客佔半床共睡

撰文:莫家文
出版:更新:

基層疫情下陷入永住劏房的漩渦。關注惡劣住房的團體,早前訪問百多名居住工廈、天台屋、僭建劏房等住戶,發現逾六成受訪者居住不適切居所超過三年,有四成三人輪候公屋超過五至七年仍無法上樓,一旦遭逼遷,只能陷入劏房搬劏房的「無限LOOP」,有年僅廿多歲的女性,因疫情失業數月,被迫在一個九戶共十二口的300呎天台屋租住半個床位。團體促請成立跨部門專責社工隊,完善房屋安置政策。

「關注安置政策連線」發表最新調查報告,發現劏房及天台屋等住戶疫情下越租越貴,越搬越細。(莫家文攝)

「關注安置政策連線」去年12月至今年1月中訪問147名居住工業大廈劏房、天台屋、平台僭建劏房及寮屋等不適切居所環境的住戶,分佈於油尖旺、深水埗、荃灣、觀塘及葵青等不同地區,當中有47%訪者居住平台僭建劏房,亦各有17%的受訪者居住工業大廈及天台屋。受訪者中以兩至四人家庭佔大多數,達到八成。

基層墮入「劏房無限輪迴」

調查顯示,六成三受訪者居住在不適切居所超過三年以上,當中有一成七居住同類單位超過七年,近三成受訪者輪候公屋六年以上,仍然未獲安排上樓,超過最新公屋輪候平均5.7年時間,有逾半受訪人士目前租金為4,001至6,000元不等。高達六成八受訪者表示因自身收入低,巿面較少居所可供選擇,無奈租入劏房及天台屋等居所。由於大部分不適切居所為違法建築物,有五成一受訪者即使有簽下租約,亦沒有打釐印費,意味一旦遇上租務糾紛,租戶將無法獲得保障,甚至有一成六受訪者未有與業主簽下租約,情況令人關注。租戶一旦遭到迫遷,有七成人仍然選擇搬回劏房、天台屋、工廈等同類單位繼續居住,變相墮入「劏房輪迴」,有的由工廈搬往劏房,或又劏房搬至寮屋居住,環境越住越差。

兩名年約廿多歲的王小姐,居住荃灣一個不足300呎的天台屋,屋內居住9戶12人,下月被屋宇署迫遷。(莫家文攝)

少女租床位與女租客同床而睡

二十多歲的王小姐,因學歷有限,只能任職倉務等散工,與兄長各以月租500元,租住荃灣眾安街一個面積不足300呎的唐七樓天台屋單位,該個兩房一廳的居所,竟擠入九戶十二口人居住,她更要與另一名女租客同睡於一張碌架床上,各佔半個床位,去年一度因疫情失業數個月,返回內地暫住減少開支,她苦笑稱:「大廳擺咗兩張碌架床,住咗六個人,仲有一個瞓地舖,好似住緊學生宿舍咁。」同屋另一名年紀相約的住客王小姐,已較「幸運地」與胞弟及父親三人合資以1800元租住一間不足100呎的房間,所有人均要共享一個廚廁,環境極其狹窄,至近月屋宇署以違法僭建為由,在各個天台屋單位貼上封閉令,限期下月3日前遷走,兩人經社工轉介,按一般做法可獲安置至屯門臨時收容中心床位房暫住3個月,但要執達吏到場收樓前一刻才能確定,令各住戶前路茫茫。

+2

另一名年約四十多歲的單親媽媽陳小姐,與兩名就讀高小的兒子以5000元租住葵涌一個200呎的天台屋,同樣因屋宇署以違法構建物為由,要求業主還原天台,近月被業主迫遷,她曾在同區物色同類單位,發覺「正常(單位)又租唔起,只能搵返工廈、劏房或天台屋,但出面搵唔返相同呎數與金額(住所)」擔心只會越搬越細,越租越貴,但無奈她任職清潔工,收入不高,慨嘆根本沒有選擇餘地。

「關注安置政策連線」成員兼社工陳偉雄表示,現時政府部門雖聲稱容許無家可歸的人士入住屯門臨時收容中心或寶田中轉屋,等待派公屋上樓,但屋宇署派出清拆令或封閉令前,業主已趕走租戶盡快還原單位規避罰款,加上不同類型的不適切居所歸不同部門管轄,各自為政,建議應全面檢討政策,包括成立跨部門社工隊,專責跟進不適切居所的住戶,並應一視同仁獲立法保障住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