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世紀筲箕灣街市大廈丟空7年終有望發展 擬改為住宅用地建私樓
有逾50年歷史的筲箕灣街市,因租置率低,在2018年正式清空關閉後,一直丟空至今已有7年,政府終於提出發展方案。規劃署早前向東區區議會提交文件,並在今日(11日)徵詢議員意見。署方建議將筲箕灣街市大廈用地及筲箕灣街市休憩處,由「政府、機構或社區」地帶改劃為「住宅(甲類)7」地帶,以配合擬議的私營房屋發展;又形容有關土地具潛力改作私營房屋用途。
規劃署今日在東區區議會地區設施及工程委員會上就建議提出諮詢。署方在文件中表示,政府一直進行各項土地用途檢討工作,包括檢視現時空置、作短期租約或其他不同的短期或政府用途的政府土地,以及「政府、機構或社區」用地等,以物色具潛力改作住宅用途的土地。署方續指位於筲箕灣東大街153號的前筲箕灣街市大廈用地及筲箕灣街市休憩處是其中一幅具潛力改作私營房屋用途的土地。
署方建議,將前筲箕灣街市大廈用地及筲箕灣街市休憩處由「政府、機構或社區」地帶改劃為「住宅(甲類)7」地帶,擬議「住宅(甲類)7」地帶面積約1,490平方米,擬議發展用地面積約1,450平方米,擬議樓宇高度不高於主水平基準上110米。
而擬議地積比率限制方面,最高住用地積比率分為甲類地盤8倍、乙類地盤9倍和丙類地盤10倍,或最高非住用地積比率15倍。規劃署表示,已就改劃建議諮詢相關政策局或政府部門,而相關政策局或部門對改劃該幅「政府、機構或社區」用地作私營房屋發展沒有反對意見。規劃署又指有關發展預期不會對附近的交通及運輸、環境、基建設施等方面帶來負面影響。
規劃署亦就項目進行了初步視覺及景觀評估,以確保發展計劃不會對整體視覺及景觀帶來重大的負面影響。署方另指,相關政策局或部門會因應用地的規模和擬議設施對項目的影響,積極考慮能否在地盤內設立合適的公共設施,例如康體文娛場所。現時區內亦有其他興建中或已規劃的發展項目,將提供更多政府、機構或社區設施以滿足社區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