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善里老夫婦告別劏房 男戶主8個月首可洗澡 太太:新居如天堂

撰文:韋景全
出版:更新:

長沙灣兼善里即將圍封重建,居民都遷到新居所。對年邁的吳錦輝和太太來說,這裡的劏房生活日子實在不堪回首。吳伯因病及意外受傷需長期卧床後,不但因無法自行外出斷絕社交生活,更連生活的基本需要如洗澡亦不能滿足。由於浴室無法擺放浴椅或容納照顧者為他洗澡,整整八個月,吳伯都只能以濕布抹身的方式清潔身體。

隨着市區重建局收樓,兩老獲得搬遷及「上樓」機會;新居在市建局「樂齡安居」家居改善計劃的支援下,由聖公會福利協會的室內設計師根據職業治療師所進行針對性的家居評估,按二人現時的身體狀況及未來需要設計新居,添置長者友善設備。

吳太看到新居,感觸落淚:「居住在劏房多年,從來不敢想像可擁有這麼舒適的居住環境,這裡就像『天堂』一樣。」

吳太(紅衣)在收樓時向市建局團隊、社工、職業治療師、設計師等曾協助其新居裝修的團隊形容,新屋像「天堂」一樣。 (市建局提供圖片)

兼善里大廈劏房林立 吳氏夫婦為1500個劏房家庭之一

兼善里內的大廈樓齡已超過60年,外牆剝落、鋼筋外露、渠管滲漏等失修問題層出不窮;這裡生活環境狹窄,劏房林立,居住的家庭超過1,500個,樓宇安全、居住環境和衞生條件均不理想。市建局於2021年公布重建兼善里的計劃,希望改善居民的生活環境。

65歲的吳伯與74歲的妻子便是其中一個兼善里劏房家庭 ,在百餘呎的劏房單位居住了十多年。2023年底,吳伯先後接受頸椎手術及確診鼻咽癌,完成電療療程後在家中休養,期間意外跌倒,再入院數月進行治療。這次意外後,吳伯四肢活動能力轉差,需要長期卧床。

無法使用輪椅 吳伯除去醫院根本無法出行

由於大廈沒有升降機,公用範圍及劏房面積又狹小,無法使用輪椅代步,故吳伯出院後,除了定期回醫院覆診及進行物療治療,只能長時間留在位於3樓的劏房,完全失去正常社交生活。至於前往醫院的日子,則需預約非緊急救護運送和樓梯機服務,否則根本無法出行。

劏房浴室放不下浴椅及容納照顧者 吳伯大半年只能濕布抹身

至於留在家中的日子,吳伯更連普通的日常生活需要亦不能滿足:劏房的浴室既不能放置浴椅坐着洗澡,亦無法容納協助吳伯沐浴的照顧者,令行動不便的吳伯無法正常沐浴。躺床的吳伯只能由照顧者以濕布為他抹身清潔,這樣的日子持續了大半年。

兼善里的大廈沒有安裝升降機,吳先生每次出覆診及接受物理治療,都要召喚非緊急救護運送及樓梯機服務。 (市建局提供圖片)

老夫婦今年1月搬進長沙灣新居 添置長者友善設備

隨着市建局陸續完成收購兼善里的單位,吳氏夫婦合乎「上樓」資格,於今年1月搬進位於長沙灣的新居,為二人的生活迎來轉機 。新居所在的屋邨設有升降機和無障礙設施,吳伯能在太太和親友的協助下外出,重拾久違的社交生活。

除了居住環境因重建而獲得大幅改善,由於夫婦二人參與了市建局自2020年起推出的「樂齡安居」家居改善計劃,獲安排職業治療師進行針對性的家居評估,並由聖公會福利協會的室內設計師根據職業治療師,按二人現時的身體狀況及未來需要設計新居,添置長者友善設備。

新居不同位置加裝扶手、配備小夜燈

至於吳太腰部則有舊患,而且步履不穩,「樂齡安居」團隊亦特意在客廳、睡房和走廊等不同位置加裝扶手,協助她行走時保持平衡身體;另外單位配備小夜燈,為兩老在晚間起床時提供光源,照亮走廊,減低因昏暗而跌倒受傷的機會。新居的設計充分考慮了住戶的特殊需求,令吳氏夫婦生活更加便利。

吳太:從來不敢想像可擁有這麼舒適的居住環境

除了因應兩老的身體需要設計家居,團隊亦亦照顧到夫婦二人的心靈需要,例如在吳伯的床邊特別設計飾物櫃,讓他展示心愛的珍藏物品和相片;門口位置亦安裝了全身鏡,方便兩人出門前整理儀容。

新居裝修工程完成後,吳太先行前往驗收單位,眼見新居設計美觀,且設置多項長者友善設施,難掩喜悅,更一度感動落淚,「居住在劏房多年,從來不敢想像可擁有這麼舒適的居住環境,這裡就像『天堂』一樣。」

吳氏夫婦的新居門口位置安裝全身鏡。(市建局提供圖片)

吳伯現在每天都可以四處走走 社交圈隨之擴展

吳伯以往在航運船務行業工作,他向市建局說:「我現在每天都可以四處走走,前幾天我在美孚附近的海邊走着走着,覺得怎麼這麼眼熟,原來是我以前每天工作出入的碼頭,沒想到家這麼近!」他不僅經常探索新環境,還在屋邨的公園,認識了新的街坊朋友,社交圈隨之擴展。

吳伯和太太得到一個全新的開始,他們感謝所有提供幫助的市建局職員、社工、職業治療師和設計師,讓他們可以過上新的生活,享受晚年的美好時光。

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高級經理(設計及項目統籌)陳詠琳(左),特別在床邊隔間設計收納空間,供吳伯展示收藏。(市建局提供圖片)

社工:新居的大廈設有升降機 助吳伯重建社交網絡

負責跟進吳氏夫婦個案的救世軍市區重建社區服務隊社工黎先生認為,這個雙老家庭在搬遷後的生活質素明顯改善。除了家居環境有了大幅提升,空間也更加寬敞,即使吳伯的身體狀況難以逆轉,但新居的大廈設有升降機,讓他能自主出入,閒時到社區逛街或參加活動,可重建社交網絡,對他的身心健康有正面影響。

黎先生認為兩老的生活質素,因家居改善服務得以大為提升,並可以重拾正常的生活模式,與往日住在兼善里劏房的生活實在有天壤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