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八成基層婦女身體差 「忍住」不求醫 社協促改善醫療減免服務

撰文:呂諾君
出版:更新:

4月7日是世界健康日,香港社區組織協會今天(2日)發布的調查發現,有逾八成香港基層婦女認為自己的身體狀況為一般或差,亦有逾五成人患有情緒或精神病,惟絕大部分人均未申請政府的醫療減免。 社協指出,醫療減免服務的使用率低,獲批有效期短,申請程序繁瑣,亦未與在職家庭津貼或學生資助掛鉤;因此提出5項建議,希望政府關注非綜援低收入婦女及家庭的健康需要,以及改善醫療減免服務。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與基層婦女關注組去年11至12月進行《基層婦女申請醫療減免服務問卷調查》,共收集了222名基層婦女的問卷回覆,當中有75.7%的受訪婦女為家庭主婦。調查發現,有85.2%受訪婦女認為自己的身體狀況為一般或差,逾六成(64.7%)人有長期或慢性疾病,包括主婦手、長期痛症、腸胃疾病和骨質疏鬆等,也有55.7%的婦女被診斷患如焦慮症和抑鬱症等精神疾病。

醫管局在2003年4月公立醫院及診所收費架構重整後,讓領取綜援的病人自動附有醫療豁免紙,而非綜援的低收入人士亦可申請醫療減免服務,其審批準則以全家為單位,若家庭入息不超過全港家庭住戶入息中位數的75%或50%,及資產低於指定上限,則可獲批醫療費用全免或半免,其減免有效期分為一次性有效至最長12個月。調查的受訪者中,有69.8%的婦女需要定期到公立醫院覆診,但逾九成半(96.8%)人均未申請醫療減免,主要原因包括不知道可以申請、認為申請程序繁瑣、要全家經濟審查等。此外,有1.8%的受訪婦女曾申請醫療減免但不成功。

有基層婦女因經濟壓力等問題,「需要睇醫生都忍住唔睇」。(資料圖片)

市民陳太指,一家四口只靠任職的士司機的丈夫一份收入維持生活,而她和女兒都是長期病患者,需要定時到專科覆診。她指,疫情和社會運動十分影響丈夫的收入,每次覆診付上百多元,對一家而言都很大負擔。陳太表示,曾申請醫療減免,惟過程繁複,令她壓力更大。她認為,申請在職家庭津貼的表格上應增加多一個項目,讓家庭可一併申請醫療減免,希望政府能切實在醫療方面對基層婦女施以援手,「病咗都可以安心食藥。」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幹事施麗珊指,醫療豁免制度的問題存在多年,在疫情下更加突出,不少家庭面對失業、開工不足等情緒壓力,「需要睇醫生都忍住唔睇」;而現時申請醫療減免十分困難,「審晒成家得你可以拎」,而且很多都為期很短時間或只是一次性。施麗珊認為,政府應將相關津貼的申請表格合一,最能節省行政費也方便家庭,「冇人鍾意睇醫生,都係到有需要先會用。」

社協亦提出了5項政策建議,認為政府應安排符合資格領取在職家庭津貼或學生資助的非綜援低收入家庭,可以家庭為單位,自動批出醫療減免證明書;簡化醫療豁免程序,讓核心家庭只需審批一次就自動批出全家全科12個月的醫療減免;提升申請醫療減免的家庭入息限額和資產上限(與申請在職家庭津貼或公屋申請一致);增加對醫療減免服務的宣傳,整合與統一各項現金和非現金援助服務的申請;以及應增加醫療服務及情緒輔導,以支援婦女紓緩精神壓力及健康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