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揭疫下困獸鬥壓力爆煲 小三學童、家長自殘 親子關係響警號

撰文:莫家文
出版:更新:

新冠疫情肆虐,學生只能以網課代替實體上課,父母與子女長期共處一室下衝突大增,有機構調查發現近53%受訪家長及45%受訪子女因疫情多了衝突,近半稱每天至少發生一次,部分家長及子女長期受壓下,更會做出傷害他人或自殘行為,包括進食安眠藥,更有年紀小至就讀小三的學生不懂發洩情緒,因而做出鎅手行為,有專家呼籲不要獨自面對問題,適時尋求情緒輔導支援。

移民升學或網上學習產生磨擦

獅子山青年商會及香港家庭調解協會今年4月至5月訪問全港304名家長及302名小一至小六學生,以了解疫情下小學生與父母關係的親子壓力、焦慮指數、心理狀況及求助意識。

調查發現,53.3%受訪長者及45%的受訪學童表示,疫情期間多了衝突及磨擦,有45.4%受訪家長及47%的受訪學童稱每日至少發生一次衝突,主要與學業進度及升學就業意願,或如何分配時間進行網上學習有關,當中包括子女赴外地移民升學,或用zoom上網課等問題產生磨擦。當親子衝突發生後,有33.2%及32.9%受訪家長稱會感到脾氣暴躁及不安,甚至有介乎14.5%至19.1%受訪者產生頭痛、焦慮、影響睡眠質素及食慾不振等負面情緒。

調查又顯示,逾七成受訪家長及學童的親子溝通壓力指數爆煲,達3至5分的臨界點,有69.4%受訪家長及57.6%受訪學童會有自殘及傷害他人意圖,另有31.9%受訪家長及58.3%受訪學童更付諸實際行動,曾經有傷害他人及自殘行為。

家長情緒爆煲 大多不傾向外求助

香港家庭調解協會總幹事梁淑瑜以過往接觸個案作例子,有家長不堪壓力服食安眠藥、自扯頭髮或捶打身體發洩,又或對身邊人,包括父母、配偶或子女施以語言暴力,甚至出手體罰子女,而她近期接觸的三宗學童自殘個案,年紀小至就讀小三的學童便用鎅刀自殘鎅手,擔心長此下去會誤將痛感變成快感,慣性自殘發洩情緒,亦見過有學童因不想與父母衝突,寧留在房內足不出戶,淪為隱蔽青年,而家長與子女自殘或傷害他人的百分比差距,正正反映學童比大人更不懂處理負面情緒。

梁又引述調查數據指,70.4%受訪家長及57.6%學童分別在教育子女或與父母溝通遇上困難,一般不會或很少尋求協助,欠缺求助意識,往往錯過解決問題介入的最佳時機,當負面情緒不斷擴大,最終有可能出現自殺及傷害身邊人等倫常慘劇,情況值得關注。

有見及此,香港家庭調解協會及獅子山青年商會共同設計「抗壓童盟親子平行小組」工作計劃,超過100個家庭參與,計劃透過靜觀、親子調解技巧、漸進式肌肉放鬆抗壓法及親子工作坊等,提升疫下抗壓能力,促進家庭和諧。

子女與父母口角:大個送你入老人院

育有兩名子女的王女士表示,疫情期間很多戶外活動無法進行,連去公園做運動的設施亦告關閉,兒子終日在家以手機作伴,上課又不專心,成績大退步,她亦因此與兒子發生口角及互有冷戰,壓力大得無處渲洩,她甚至聽聞有朋友因不滿子女玩手機,憤而破壞子女的電子產品,「家長掟爛iPad或手機都聽過幾單」。後來她在朋友聚會期間,聽到朋友與子女爭執時被對方怨懟:「我好嬲你憎死你,將來大個送你入老人院。」才反思自己與兒子的親子關係需要立即處理,於是與兒子一同參與「親子抗壓平行小組」,過程中學懂聆聽、自我舒壓放鬆,從中提升親子抗壓能力及溝通技巧,兩者關係得以緩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