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遺老或成新常態 社工籲離港子女預留足夠時間與父母道別

撰文:曾鳳婷
出版:更新:

本港移民潮再起,6月起頻頻出現機場送機及離別場面。不少移民家庭會選擇帶同子女離港,在他鄉開始新生活,但有不少長者選擇留港生活,長者既要處理子女離開的情緒,亦要重新適應日常生活,令人關注移民遺老的情況。有社工認為,移民子女決定離開前,應做好準備,除了需要花上時間和長者好好道別外,亦應為他們日後居港實際上的照顧安排做好計劃。

+8

本港慈善機構安心社提供收費護理陪診服務、外出陪伴、住院關懷及到戶服務,服務對象主要是70至80歲及較為體弱的長者,並以盈利資助離院造口病人的換袋服務。過去一年,安心社指查詢服務的人數有上升趨勢,當中以上班族、夾心家庭及以老護老的長者家人為主,亦有移居外地的子女希望使用服務,遙距方式照料留港父母。

安心社創辦社工高君妍表示,查詢服務的已移民的子女,大多希望找到一個值得信任的人,協助照料留港長者,但在未成功找到適合的人選如家庭傭工前,會選擇使用他們的服務作過渡之用。對於移民潮是否會增加遺老的情況,高君妍則認為不一定,她指出,過往提供服務時,也有接觸過子女在外國工作或定居的長者,「如果你話全部走晒,得番長者喺香港,其實比較少」。她解釋,現時70歲以上的長者曾經歷嬰兒潮,通常育有多於一名子女,故即使有子女離港,亦會有其他子女代為照顧。

安心社創辦社工高君妍表示,查詢服務的已移民的子女,大多希望找到一個值得信任的人,協助照料留港長者,但在未成功找到適合的人選如家庭傭工前,會選擇使用他們的服務作過渡之用。(曾鳳婷攝)

離開前應把長者交托在港能信任的人

高君妍提及,如果子女決定移民,應好好作準備,尤其需要關注本是同住的長者,因為他們的感受會更加深刻,在日常生活上亦會有較大轉變,「如果長者核心喺家庭度,日日習慣湊孫,就好似返緊份工,突然被人炒咗,一時之間唔知點算,都好正常」。因此,移民子女需要預先計劃好長者日後居港的實際照顧安排,例如誰負責照顧他們,以及有哪些可信任的人願意提供協助等,「其實同放完產假嘅媽媽一樣,喺正式工作前,會對BB好牽掛,放唔低,會搵定信得過嘅人代為照顧,對長者亦一樣」。

「道別唔係一句ByeBye就完」

此外,高君妍認為移民子女亦應學會好好向家中長者道別,「離別係一個選擇,亦可以安排。除咗好好準備長者日後生活安排外,亦要學會好好道別。當然道別需要時間,唔係一句ByeBye就完」。她表示,把自己的感受融入道別至關重要,「長者可以選擇唔認同你嘅決定,但佢冇辦法去否決你嘅感受,因為係你真實嘅感覺」。移居子女把自己的感受說出後,亦需要先作好心理準備,「因為對方就算接納你嘅感受,都唔代表會認同,所以長者嘅反應,子女未必可以接受」,她建議子女應預留足夠的時間作道別,讓長者慢慢了解他們的想法,雙方漸漸達成共識。

高君妍認為移民子女亦應學會好好向家中長者道別。(曾鳳婷攝)

可頻繁地與居港父母聯繫表達關懷

安心社創辦另一名社工李偉蕾則指出,根據她過往接觸的個案,對於子女移居,長者未必只有不好的感覺,「雖然會有想念,都會失落,但亦都會有啲長者好自豪子女喺外國生活」。她認為,不少長者均明白子女的考量,甚至在他們移民後,可以依舊自在地留港生活,移民子女亦會透過通訊軟件頻繁地與居港父母聯繫,令長者感受到他們的關懷。

李偉蕾以機構的陪診服務為例,不少已移民的子女其實仍然十分關心留港父母。在服務過程中,會頻繁透過通訊軟件與陪診員溝通,希望了解父母在覆診過程中的所有細節。如移民子女曾是長者父母的照顧者,更會事前提醒陪診員一些長者嘅有的特別需要和情況,希望陪診員能多加注意,提供更好的照顧予父母。

未來幾年長者人數將會激增,李偉蕾認為,除了擔心移民遺老及體弱的長者外,行動自如的長者也需要得到關注。(曾鳳婷攝)

促協助重新建立鄰里網絡

未來幾年長者人數將會激增,李偉蕾認為,除了擔心移民遺老及體弱的長者外,行動自如的長者也需要得到關注。她建議社福機構及政府能協助重新建立鄰里網絡,讓長者出現問題時,鄰居可以察覺到異樣,令他們及早得到幫助。此外,政府亦可以增加宣傳其他支援服務,讓市民知道長者有需要幫助時,除了召喚救護車,也有其他途徑,例如先讓社福機構判斷長者的情況,若在他們能處理的範圍,便不用送到公立醫院,協助分流的過程能夠舒緩醫院的人手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