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拆石籬中轉屋|九成受訪者不滿須遷寶田 團體冀可原區公屋安置

撰文:曾鳳婷
出版:更新:

政府明年年底前將清空葵青石籬中轉屋所有住戶作清拆重建為公共房屋,意味今後再也沒有位於市區的中轉屋。有研究團隊指出,即將面對清拆的住戶選擇少,相關做法並不理想,或會對他們造成二次傷害,亦有九成受訪居民對搬遷至寶田中轉屋表示不滿。有見及此,研究團隊建議政府考慮公眾利益建設公屋同時,亦應酌情安排受影響人士入住原區其他空置公屋,協助他們維持現有的社區網絡及生活質素。

石籬中轉屋將於明年前進行清拆,重建改成公營房屋。(資料圖片)

香港中文大學博群社區研究計劃學生團隊(下稱研究團隊)於今年1月至7月期間進行對中轉房屋的研究,並以文獻回顧、問卷調查及與個別受訪者進行深入訪談了解相關項目。研究主要分為兩部分,分別探討石籬中轉屋清拆安置方案及中轉房屋政策。

香港中文大學博群社區研究計劃學生團隊於今年1月至7月期間進行對中轉房屋的研究。研究主要分為兩部分,分別探討石籬中轉屋清拆安置方案及中轉房屋政策。(曾鳳婷攝)

研究團隊認為,在石籬中轉屋的安置方案中,政府應要在實現以下五個原則下進行,包括保障市民的適足住屋權,以防止市民無家可歸及安全且有尊嚴地居住;尊重社區網絡以有助於個人適應生活、緩衝壓力及提供情感及經濟援助;合理補償,由執政者承擔決策的社會成本;以公平分配原則對待同為公眾利益發展的受影響居民;合乎程序公義。

現時在第三類別,未有安置到公屋的79戶中轉屋居民,因在石籬中轉屋清拆前未達配展階段,故要入住屯門寶田中轉房屋。(資料圖片)

79戶居民須遷離

現時在第三類別,未有安置到公屋的79戶中轉屋居民,因在石籬中轉屋清拆前未達配展階段,故要入住屯門寶田中轉房屋。研究團隊提出,政府僅提出兩個方案予他們,分別是安置於屯門寶田中轉房屋或選擇領取單身人士/二人家庭津貼,後者更需要取消公屋輪候資格兩年,變相延遲他們上公屋的時間。

接受訪問的17名受訪居民全數居於石籬中轉房屋,當中超過九成(94.1%)受訪者不滿現時的提前配屋計劃,主要原因為地理位置偏遠、沒有相熟網絡及交通成本高。亦有七成半(76.4%)受訪者不滿現有的搬遷津貼,部分認為金額太少或幫助不大。

研究團隊遂提出三個建議方案,包括增加過渡私人樓宇租住津貼、運用原區舊公屋作中轉屋過渡安置及運用全港各區舊公屋作即時永久安置。當中,方案三(即運用全港各區舊公屋作即時永久安置)獲最多受訪者接受(82.3%),原因為能保存重要社區網絡及不降低居民的生活素質,亦和其他因公眾利益而被清拆居所的居民看齊。其餘兩個方案則未能完全解決他們的需要。

居民搬遷後衍生各種難處

在石籬中轉屋居住7年的阿方指出,她同意進行清拆重建更多公屋單位,但她認為政府亦應提供合理補償予現有住戶,與因市區重建或寮屋被收作重建公屋的居民一視同仁,安置他們居於其他公屋單位,而不是需要中轉屋居民再次搬遷到另一區中轉屋,以及遠離原有的社區網絡,她直指做法不公平,並指出中轉屋居民同樣正在輪候公屋,但日後卻需要花上額外的時間及費用作交通之用。

另一名住戶則是居於石籬中轉屋8年的陳小姐,她在搬到石籬中轉屋前居於梨木樹鐵皮屋的寮屋,但因石籬中轉屋又清拆在即,變相令她需要一搬再搬,「我已經拆過一次屋,現在又要再拆多一次,都無法上公屋」。她認為這樣對居民的精神和精力上都造成不同影響,「本身我做服務性行業,工時已經比較長,依家又要多三個鐘路程來回工作地,交通費用同時間都需要多咗」,她希望能獲得一視同仁的合理安置補償。

呂先生已居於石籬中轉屋4年,他指出有鄰居已中風兩次,現時由居於黃大仙的女兒每日來回兩區照顧,若日後遷到寶田,令他們的距離被拉遠,女兒或未能如以往緊密照顧父親,令他們的既有生活形態被迫改變。

對於政府認為中轉屋需求下降,日後毋須再有市區中轉屋。研究團隊則認為仍有擴展市區中轉屋需求,例如協助一些具有迫切住屋需要的市民。研究團隊建議政府能從公屋閒置單位及恰當的閒置士地入手,使全港各區都有中轉屋作原區或鄰區安置。同時,他們建議政府改善入住流程,讓有正面臨緊急事故基層人士,能盡快入住中轉屋及把家暴受害者納入成為中轉屋入住對象,讓他們有能力遷出不適切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