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家者人數增兩成 逾半受訪者首次露宿 研究團隊相信與疫情有關

撰文:曾鳳婷
出版:更新:

疫情下無家者的數字有上升趨勢。有最新調查指出,本港無家者人數達1,500人,比疫情前增加近兩成,也有逾半受訪無家者是首次露宿,研究團隊相信人數增長和疫情有關。調查亦揭示他們的身心健康欠佳,促請政府能正視無家者的問題,並制定相應政策,避免他們重投露宿生活。

調查指出現時本港無家者人數為1,532人,兩年間增長為18.2%。(曾鳳婷攝)

「全港無家者人口統計調查2021」於今年7月9日晚上7時至7月10日凌晨3時進行,並由超過300名來自19所大專院校學生及六間服務機構義工(包括中大尤努斯社會事業中心、同路舍、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基督教關懷無家者協會、救世軍、聖雅各福群會、及Mercy HK)分為80隊義工隊,對全港無家者包括在街上及公眾地方的露宿者,居住在宿舍/社會房屋的舍友,以及居住於賓館的無家者進行訪談。

調查指出現時本港無家者人數為1,532人,兩年間增長為18.2%。當中約六成半(64.2%)為露宿者,一成半為暫租賓館的無家者,其餘則為暫居於非政府機構宿舍人士。(曾鳳婷攝)

調查指出現時本港無家者人數為1,532人,兩年間增長為18.2%。當中約六成半(64.2%)為露宿者,一成半為暫租賓館的無家者,其餘則為暫居於非政府機構宿舍人士。超過六成(63%)的無家者居住深水埗和油尖旺區,而露宿街頭帶多集中於公園、球場或停車場等地。

研究發現不少「新人」加入露宿行列,逾半(51.2%)無家者是首次露宿,約有三分之一露宿時間更少於六個月,研究團隊相信人數增長和疫情有關。亦有近半(47.2%)無家者因為租金太貴及有二成半(27.2%)指因為失業,無力負擔日常開支而被迫流落街頭。

近四成無家者有長期病患

調查亦揭示無家者的心身健康值得關注,近四成(39%)無家者有長期病患,亦有兩成半(25.4%)曾在過去6個月服用精神藥物。

阿仇13年前成為無家者,從事餐飲業的他曾因失業導致經濟有困難,三度流落街頭。他曾得到一份長工,惟因疫情衝擊餐飲業,令他再度失業。他表示,過往曾在社區機構的幫助下入住臨時宿舍及自行租住太空艙,但因為人流複雜及居住環境不理想,令他再次成為無家者,「宿舍環境有木蝨,太空艙附近同住有道友,又要成三十幾個人共用兩個廁所,又辛苦,又怕危險」。直至今年6月,阿仇參加過渡性房屋賓館計劃,幸運地被抽中才得以暫時脫離露宿街頭的情況,惟擔心在計劃結束前未能找到工作及存到足夠金錢,遷到另一住所,屆時又要面對露宿生活。

姜小姐是一名孤兒,回到香港後無法投靠家人,曾經在尖沙咀露宿及尋找工作,惟至今仍是失業狀態。(曾鳳婷攝)

回流孤兒疫情下失業多時

另一位無家者是姜小姐,以往她在內地生活,上月回流香港後成為無家者。姜小姐在內地生活時以餐飲工作維生,但受疫情影響下,令她無工可開,成為失業大軍一員。她曾於內地執拾紙皮及鋁罐以賺取微薄收入,一天只能賺取二十多元,她稱,由於在內地已感無法生存下去,決定重回出生地嘗試尋求出路,以及尋找相應社區機構幫忙。可是,姜小姐是一名孤兒,回到香港後無法投靠家人,曾經在尖沙咀露宿及尋找工作,惟至今仍是失業狀態。

社協組織幹事吳衞東則表示,無家者平日至少接觸到八個不同的政府部門,例如康文署、民政處、衞生署及社會福利署等,希望政府能理解他們使用安心出行的困難。(曾鳳婷攝)

調查團隊建議政府為無家者提供外展及醫社合作模式的基層醫療服務,透過雙方緊密連繫,長期跟進露宿者情況,改變他們的身心健康。基於政府現時的無家者緊急住宿多以三個月至半年為主,調查團隊希望政府在設立過渡性房屋時,可預留一定比例供無家者作緊急住宿之用。團隊亦促請政府應考慮增加住宿時長,讓無家者有足夠的時間找到穩定工作,以及儲備足夠的資金,作日後租住私人住所之用,無需再次露宿。

研究團體亦提到,政府應回應早前提出把現存工廈改建成過渡性房屋,提供更多空置單位,盼助無家者脫離露宿景況,但近年又多次圍封天橋底,晚上關閉球場公園或在場地灑臭水、清場時丟棄無家者個人物品的做法,團體認為政府應設立友善無家者政策,讓他們得到基本的人權及尊重。

無家者姜小姐便表示,她初次使用安心出行時,誤以為要有數據卡才可以用到相關程式。(曾鳳婷攝)

無家者誤以為要有數據卡才可使用安心出行

對於近日政府宣布下月開始需要使用安心出行進出政府大樓,研究團隊則指無家者將會面對很多困難,例如他們沒有足夠的金錢購買電話,或因露宿地點不一,容易遺失電話。對於年紀較大的無家者,他們也未必懂得下載程式,無家者姜小姐便表示,她初次使用安心出行時,誤以為要有數據卡才可以用到相關程式。社協組織幹事吳衞東則表示,無家者平日至少接觸到八個不同的政府部門,例如康文署、民政處、衞生署及社會福利署等,希望政府能理解他們使用安心出行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