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華街過渡房屋「喜信」1月底入伙 全數單位租予基層及少數族裔

撰文:呂凝敏
出版:更新:

深水埗英華街組合社會房屋「喜信」已於今年1月提前完工,並於同月28日開始入伙,140個單位已全數租出,住戶包括316個基層獨居長者、單親家庭及在職低收入家庭等,以及17戶少數族裔家庭。

目前140個單位已全數租出,住戶包括316個基層獨居長者、單親家庭及在職低收入家庭等,以及17戶少數族裔家庭。(社協提供圖片)
+1

負責在社區開展各項社區過渡房屋計劃服務的香港社區組織協會表示,早前獲關愛基金資助,於2021年2月2日開始在社區閒置土地英華街動工,全期預算可協助600名苦候公屋的基層市民脫離環境惡劣、租金昂貴的住屋,讓他們在可負擔的過渡住屋中得以喘息。為增加大單位,嘉道理慈善基金更贊助興建35個四至六人兩房大家庭單位,為市區首個設有大單位的組合屋項目。

社協表示,英華街組合屋項目「喜信」的名字,象徵組織與基層居民對適切住屋的信念與堅持,期望將喜樂帶到每位居民的家,強調「健康住屋」的概念,著重房屋自然採光,具通風的窗、衞生、安全、租金按居民經濟能力而定。項目原預計於今年3月中入伙,在各方努力下,終提前在農曆新年前的1月底完工及入伙,入伙典禮因疫情延期,其後改成網上公佈,由特首林鄭月娥拍片恭賀居民入伙。目前140個單位已全數租出,住戶包括316個基層獨居長者、單親家庭及在職低收入家庭等,以及17戶少數族裔家庭。

有不少入住喜信的居民遷入後,稱讚新環境舒適,慶幸終有安樂窩。(社協提供圖片)

有不少入住喜信的居民遷入後,稱讚新環境舒適,慶幸終有安樂窩。原居於天台屋的Nafisa表示,天台屋被木板及鐵板包圍,不時有地方出現滲水,而且夏天會特別熱,現時搬到「喜信」,整體環境較舒適,而且附近較多遊樂設施,「可以日日帶小朋友到公園玩」。

社協促政府增加過渡性房屋供應量不少於5萬個單位

社協期望以小型市區項目作為先導,融合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幫助劏房基層藉社會房屋的環境及社區互助、社會服務的支援,增強脫貧能力。社會認為,項目除了提升住屋環境外,亦強調一個群體的建立,讓居民與社區人士之間的情感可以連結。項目特別設有社區共享園圃、長幼共融的遊樂和運動設施,未來將開放社區人士參與活動,促進居民及社區人士彼此認識,基層住戶不但有自己的空間,亦可與社區人士共享公共空間,打破社群間的孤立,建立互相關懷的共生模式。

此外,社協建議政府正視基層的住屋問題,將社會房屋政策恒常化,親力統籌覓地建屋,增加資助民間非牟利組織於市區營運和興建大單位。社協促請房屋署、房協及市建局應參與興建基層房屋項目,增加過渡性房屋供應量至不少於5萬個單位,以在中短期內紓緩20多萬戶身處困境的公屋輪候冊住戶的住屋需要,長期配合「減劏」時間表,將籠屋、板間房及劏房戶在未來10至20年內逐步減少,從根本上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