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門藍地擬闢地下採石場 穩定石材供應 港府料可用15至20年

撰文:勞敏儀
出版:更新:

藍地石礦場是本港現時唯一運作中的石礦場,合約將於2023年結束。政府計劃將採石工作「地下化」,於屯門藍地開闢地下採石場,維持本地石材穩定供應。相關工程暫定2024或2025年施工,工程為期1至2年,料地下石礦場將運作15至20年,直至岩石儲備盡耗。

根據土木工程拓展署文件,發展地下岩洞空間是中長期供應土地方法之一,此造地方法亦可產生大量高質量岩石。根據系統性全港土地研究,現有藍地石礦場及其相連的山坡,基於其地質環境及其他工程考量,十分適合用作推行地下採石場先導計劃。

疫情曾阻內地石材進口 土拓署形容項目有迫切性

土拓署指,2020年初爆發新冠肺炎,導致由內地進口的岩石短缺,對本港建造業造成一定影響,為加強本地危機準備,存在一定迫切性推行計劃,維持本地石材穩定供應。

營運期間,政府將會以爆鑽法方式挖掘岩石,工序包括岩石鑽採、裝置炸藥、爆石及移除已爆破岩石。已爆破岩石會在工地內壓碎至大小合適的石料,部分石料會於岩石加工區的混凝土及瀝青配料廠進行加工,然後運送至其他工地。

運作期間有潛在塵埃影響

在空氣質素影響方面,地下採石工程涉及多種產生塵埃活動,包括爆破、挖掘、棄土處理、運送石料、運送原材料及產品而進出工地的貨車和運油車,故運作階段將有潛在塵埃影響。在製造瀝青過程中,烘乾及混合步驟需要柴油燃燒器產生的熱能,燃燒燃料產生過程亦會排放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及空氣懸浮粒子。

文件亦提出緩解措施建議,包括在運作階段,使用炮門進行地下爆破,而空氣經通風系統的防治措施處理後才排放;同時要頻密灑水,尤其是在易生塵埃的施工區,和靠近空氣敏感受體的區域;並用不透氣布,覆蓋室外挖掘區或易生塵埃的物料堆放區,或在其表面灑水以保持整個表面濕透等。

在陸地生態影響方面,施工及運作階段,地面工程不會對有存護價值地點,如大欖郊野公園及自然保育區,以及水體帶來直接影響。但於藍地採石場邊緣的岩洞進出口工程,會造成約0.6公頃植林區和約0.2 公頃灌木叢的潛在永久損失。

文件又建議,會在項目工地和大欖郊野公園之間提供緩衝區,透過設計階段仔細規劃及良好施工方法,減少對生態影響。

至於景觀及視覺方面,由於項目位置地勢較高,位於北部和西部的一些視覺敏感受體可看到部份工地,在施工階段及運作階段,視覺影響是不可避免。因此,工程擬為地面的構築物加上具美感建築設計,增強景觀及視覺景象特色,及在削坡上提供美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