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中學生稱遇網絡欺凌不向老師社工求助:沒實質幫助,說話官腔

撰文:來稿
出版:更新:

香港的青少年及兒童經常機不離手,上網已成為生活一部分。他們喜歡上網學習,在網上表達自己的創意和藝術。上網對她們如同呼吸般重要。但網上危險重重,網上欺凌、網上性騷擾不時發生。四位中學生分享如何在網上保護自己,以及分享成人能否幫助他們的看法。
撰文:救助兒童會

香港的青少年及兒童正承受網上風險,約10%的青少年在網上遭到性騷擾,是現實生活報稱遭到性騷擾數字的四倍以上。(救助兒童會提供圖片)

年輕人上網有多普遍?上網看短片、觀看社交媒體、找資料、上網課,都是很多年青人的普遍生活。有人甚至會使用交友App,或在社交媒體上參加匿名配對。有受訪的中學生表示,疫情前已習慣上網搜尋資料,每星期一般會用上20小時上網。疫情爆發後,上網時間的確較疫情前多,有時會上網娛樂,包括打機、睇電子書、以及參與各種社交媒體,又會於網上搜尋學習的資料,加上平日學校的網課,又會參加一些網上課程、線上研討會等,上網的時間較疫情前多一倍。

香港救助兒童會與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的研究團隊合作的「香港兒童在線」研究報告,向1,300多名自不同社會及經濟背景,年齡界乎8至17歲的兒童及青少年進行問卷調查,並向中學生進行深入訪問。發現67%的青少年每周或更頻繁地在網上學習新事物,81%的青少年每周使用互聯網進行社交活動(不包括即時通訊或社交媒體)。40%至少每月使用互聯網進行藝術或創意表達。

年輕人表示洞悉網上風險

「香港兒童在線」的調查報告指出,大部份在現實世界中的欺凌受害者,在網上亦受到相同遭遇。上網時間越來越多,談及如何在網上世界保護自己。她們表示,自己一定不會上載自己的照片,也不會用真名及其他個人資料。他們又會設定社交媒體的賬戶為私人,只會自己相熟的朋友,不會私訊陌生人。這些年輕人的頭腦看來較清晰。

調查報告中大部份中學生(86%)表示自己具備網上安全的知識。超過三成中學生的社交媒體帳號有易於辨識的個人資料(清楚顯示臉部的照片、電話號碼,或住址)。他們的網上身份與真實身份連結在一起,有關資料一旦分享出去,他們將承受更大的網絡風險。

Shirley跟疫下每星期用上差不多40小時上網。有時上網學編輯短片,又會上載自己學音樂的片段至社交媒體。(救助兒童會提供圖片)

中學生Shirley與很多年輕人一樣,疫下每星期用上差不多40小時上網。她說:「有時會上網學編輯短片,又會上載自己學音樂的片段至社交媒體。」另一名中學生Kelly則表示, 「我會開一個私人的IG賬戶,上載自己的畫作,但只會開放給4個自己的朋友看,當儲存檔案;又會上網睇電子書、瀏覽提供一些網上課程的網站,於網上學韓文班。有時又會玩手遊自娛,或上載玩小提琴的短片。」

網上的風險是否較現實世界多?Shirley坦言知道, 「在網上發言多、交友多,風險自然較多。」而Kelly則會特別開設一個電郵地址,專門用以登記一些優惠或廣告的網站,而且不會在社交媒體上留言。遇上網友有奇怪的要求,她會立即刪除對方,她又說自己不會跟網友混熟。

Ava為安全起見,她只會在社交媒體加入自己朋友的朋友,又不會在網上表達個人看法。(救助兒童會提供圖片)

另一名中學生Ava稱,只會在社交媒體加入自己朋友的朋友,又不會在網上表達個人看法,只會瀏覽有「鎖」標示的網站,認為這樣做會較安全,又會用一些後備的電郵登記。

若學校發現 會介入網上欺凌事件

網上的風險有多大? 「香港兒童在線」報告指出,約10%的兒童在網上遭到性騷擾,是現實生活報稱遭到性騷擾數字的四倍以上。去年可能有多達33,000宗網上性騷擾。每五人中,有一人遭到網上欺凌。

Kelly曾試過在社交媒體被一外國男子私訊,她機警的察覺他原來以撒網捕魚的方式搭訕少女,於是果斷封鎖他的賬戶。她說, 「如果發現有男士講黃色笑話,我先是責罵對方,再舉報對方。」

有時候,校方會介入事件。Shirley稱,「學校的師姐曾經在學校的網上論壇被人公審、欺凌,將一些很久以前的事重提。後來校方介入,並於周會上呼籲同學要注意網上的言行。」

說到學校的論壇,Kelly也透露,「試過有幾位男同學在學校的網上論壇上欺凌及性騷擾一個女同學,結果要見訓導主任。」

「香港兒童在線」報告指出,約10%的兒童在網上遭到性騷擾,是現實生活報稱遭到性騷擾數字的四倍以上。去年可能有多達33,000宗網上性騷擾。每五人中,有一人遭到網上欺凌。(Jay Wennington/Unsplash)

年輕人自覺對網絡認識比老師和社工多

被問到若遇上網上欺凌或網上性騷擾,幾位受訪中學生大多表示不會向老師或學校社工救助,認為他們幫不上忙。Kelly坦言,「學校只能提供情感上的支援,沒有實質的幫助,講的說話有時會很官腔。他們甚少與學校社工交流,擔心社工會因不夠了解他們,而未能作出適當的處理。」綜合幾位受訪中學生的想法,他們大多會向身邊的朋友求助,或告知父母,原因是可以讓父母陪自己報案。另一名中學生Billy表示,「我對網上世界的認識遠比老師和社工多。學校只有一至兩個社工,也未能處理大量同學的需要。如有事發生,我還是會找朋友幫忙。」

根據香港救助兒童會的研究,大部份曾有不良網上性體驗的青少年,均不肯回答他們曾與甚麼人談過這些事。而願意回答的青少年中,最普遍的回應是沒有告知任何人(41%)。約三分之一願意回答的青少年表示曾告訴朋友;而告知家人、老師或學校社工的則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