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9%中學生稱欺凌事件中屬「旁觀者」 組織收集作品盼喚起關注

撰文:呂諾君
出版:更新:

早前荃灣有女童在天台被多名女子連環掌摑30巴掌,集體欺凌事件再次引起全城關注,而近年除了校園內外的欺凌事件,網上欺凌也愈見普遍。有資深社工指,曾有一位患自閉症的事主在網上聊天中,被假扮成心儀對象的欺凌者教唆要其「剃光個頭」;而多年來處理的個案中,除了被欺凌的青年,他也接觸到很多人目擊欺凌時不敢主動求援,這些「旁觀者」事後常有愧疚感覺。
近日有組織開始收集以「你遇見過的欺凌」為題、由青少年創作的作品,希望喚起大眾關注,並嘗試理解作為目擊者的想法和感受。

MWYO青年辦公室指出,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2018年公布的《跨國評估學生能力計劃》,香港學生在學校遭受欺凌的普遍程度為29.3%遠高於OECD的平均水平;MWYO在2019年發表的研究報告中亦指出,在欺凌事件中,除了受害者受到嚴重傷害,目擊者也會受到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近日MWYO舉辦「欺『零』何時」作品收集活動,鼓勵青少年以相片、電腦繪圖、圖畫、文字、短片等各方式創作,分享或表達自己以目擊者身份對欺凌的看法或反思,令更多人理解他們的感受,並藉此喚起大眾對欺凌的關注。

有自閉症學生被欺凌者要求剃掉頭髮 其父欲以牙還牙

香港聖公會九龍城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單位主任黃偉倫指,自己逾15年來曾在多間學校任駐校社工,見過大大小小的欺凌事件;近年欺凌行為更延伸至網上,令社工及學校更難處理。黃指,除了進行「起底」,也有欺凌者會偽冒身份,在網上假扮受害人的心儀對象,引他們說出肉麻對白後取笑,甚至要求脫褲自慰、將之「cap圖」後在網上散播等。他透露,曾有患自閉症的同學在以上情況下剃掉頭髮,其父私下找到欺凌者,一度欲「以牙還牙」、要對方也剃掉頭髮來道歉,但同學卻懂事地表示不願見到,認為這樣做只是「將痛苦傳返畀人哋」。

除了校園內外有大大小小的欺凌事件,近年欺凌行為更延伸至網上,令社工及學校更難處理。(資料圖片/梁鵬威攝)

社工指不少「旁觀者」不自覺扮演「啦啦隊」角色

黃偉倫指,雖然欺凌事件中,不少人會稱自己只是旁觀者,但其實並非人人都只是旁觀,有人會不自覺中扮演了「啦啦隊」般的附和角色,也有人是「幫手」協助欺凌行為;而事件過後,他們也有「玩大咗」的愧疚感覺。黃偉倫又分享,曾有學生多年後談及欺凌事件,提到當年學校老師或社工沒有與他們好好傾訴,以致至今仍留下陰影,因此社會的處理手法十分重要。他表示,學校很多時會希望大事化小、息事寧人,但網絡力量「撳唔低」;他強調,教育、處理欺凌事件的旁觀者也是很重要的一環。

MWYO青年辦公室研究員陳宇謙表示,雖然近期教育局的調查中,涉及校園欺凌個案的學生數目總數見有下降,但提醒大家當中要考慮疫情下停課多時、以及網上欺凌有所增加的情況。陳又指,現時香港就「欺凌」行為仍未有清晰定義,相比南韓、澳洲等地方落後;而早前有統計指,在香港,有33.9%的中學生認為自己在欺凌事件中屬「旁觀者」,他認為是不可忽視。

若旁觀者目擊校園欺凌事件時,可以幫助被欺凌者,或嘗試要求同學不要欺負其他人,可有效減少校園欺凌的出現。(資料圖片/龔嘉盛攝)

陳續指,外國亦有很多文獻指出,若旁觀者目擊校園欺凌事件時,可以幫助被欺凌者,或嘗試要求同學不要欺負其他人,可有效減少校園欺凌的出現,以及增加學生的安全感,因此今次活動與坊間常見的不同,除了欺凌者與被欺凌者,更選擇了關注「旁觀者」,「欺凌係一個需要動員『人』嘅行為,假如可以令愈來愈少『人』參與,欺凌情況將可以大大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