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下學習現斷層 學生情緒響警號 關學聯促政府實行補救措施

撰文:來稿
出版:更新:

學習是一個累進的進程,當前一個學習階段未打穩,學生便難以投入下一個階段。這篇文章所指的學習斷層,是指在疫情多次停課復課下,學生每個學習階段的斷裂。Global Education Evidence Advisory Panel (GEEAP) 提出疫情對兒童教育,健康及社會未來生產力造成短期和長遠的傷害,政府必須實行緊急的補救措施減輕影響。兒童失去一年的學習時間,而未能達成一定教育水平,估算平均會影響其2.8年的學習。
撰文:關注學童發展權利聯席

關注學童發展權利聯席在7月初舉辦了「如何彌補疫情下的學習斷層?」研討會,邀請了中學校長何玉芬博士、中學老師王明輝先生、社工黎柏然先生、教育心理學家劉修妍博士、及家長林俊嬋女士,一同探討疫情對現今學生學習的影響和應對方法。(關注學童發展權利聯席提供圖片)

香港也是時候需要醞釀更多討論,提出更多切實的補救措施。故此,關注學童發展權利聯席(關學聯)在7月初舉辦了「如何彌補疫情下的學習斷層?」研討會,邀請了中學校長何玉芬博士、中學老師王明輝先生、社工黎柏然先生、教育心理學家劉修妍博士、及家長林俊嬋女士,一同探討疫情對現今學生學習的影響和應對方法。

社會低估沒有面授課堂對學生影響

研討會中,何校長指出疫情令學校需要透過網上課堂維持教學進度,但在硬件設備上,當時政府沒有提供足夠資源或指引,導致學校安排變得倉促和混亂。直至今天,部分學童仍然使用手提電話,或需要借用學校的設備上課,學生能否清晰看到螢幕,或聽到課堂內容,仍是未知之數。而王老師亦提及網課令老師即時了解學生課堂表現的難度增加,加上由於老師與學生相處時間減少,導致老師更難向學生提供督導或支援。

關注學童發展權利聯席在7月初舉辦了「如何彌補疫情下的學習斷層?」研討會,邀請了中學校長何玉芬博士、中學老師王明輝先生、社工黎柏然先生、教育心理學家劉修妍博士、及家長林俊嬋女士,一同探討疫情對現今學生學習的影響和應對方法。(關注學童發展權利聯席提供圖片)

家長嘆「贏在疫情下,輸在疫情下」

以他為例,他今年需要任教一班中六學生,在恢復實體課後,明顯發現學生未能掌握之前網課的學習內容。家長代表俊嬋更訴說疫情不斷經歷停課和復課,基層家庭對疫情恐懼,對生活迷惘,面對孩子各科功課及學業,產生很的大無力感,更慨嘆「贏在疫情下,輸在疫情下」,資源足夠與不足的學生學習差距比之往更大。由此可見,社會很大程度低估了沒有面授課對學生的影響。

目前,不少學生只需回校半天,各校都在全力追趕上網課期間流失的進度,學生功課量、默書及測考遠比以往頻密。討論期間,不少家長反映小朋友很多科目都跟不上,需要尋求補習。對於改善學生學習問題,講者們都建議學校增加針對性支援及改變學校活動安排。何校長建議學校準備不同方案,不論是全日制或半日制,都需要包含建立人際關係、補課、課外活動等元素,為不同困境的學生提供針對性支援。

劉博士認為同學在現時防疫措施下需要打針才能上全日課,但如同學因身體或情緒原因而選擇不打針,現時的政策便會導致他們不能獲得平等的機會去學習。而王老師表示現時課程內容完全按照實體全日制來編寫,即使改為半日制上課,時間較以往壓縮,但課程內容並沒有減少,認為可考慮調整教學設計或刪減部份課程內容。最後,家長俊嬋建議教育局設立可上可下機制,讓成績能跟上,甚至超越學習進度的學生選擇跳班,而未能跟上的學生則可以選擇留班。同時,希望政府能夠在消費券以外,為基層兒童提供學習券,用於報名補習班或課外活動上,以支援兒童的學習。

會上不論嘉賓或參加者,都認同學校不只有傳授知識的功能,更需要關注學生的情緒和社交發展需要。(關注學童發展權利聯席提供圖片)

疫情令學生無法通過活動學習與人相處

會上不論嘉賓或參加者,都認同學校不只有傳授知識的功能,更需要關注學生的情緒和社交發展需要。據教育心理學家劉博士與黎社工前線所見,他們接觸的個案,大部份都出現情緒健康問題,包括嚴重焦慮和抑鬱。學校小息時間壓縮、沒有午餐時間、沒有課外活動、班房內規定單行坐保持距離,令學生失去社交空間,難以和其他同學建立關係,同學甚至未能認識同班其他同學姓名。同學之間有着很強的疏離感,關係欠佳的情況較以往多,磨擦亦更多。再者,因着失去社交機會,社工和老師亦更難了解學生,面對缺課個案,由於未能和學生建立關係,亦更難處理問題。王老師表達疫情令學生失去校園生活,班會活動也全部取消,無法通過活動學習與人相處。不論是老師和同學之間,或是同學和同學之間,學生都缺少了互相學習的部份。

家長代表俊嬋更訴說疫情不斷經歷停課和復課,基層家庭對疫情恐懼,對生活迷惘,面對孩子各科功課及學業,產生很的大無力感,更慨嘆「贏在疫情下,輸在疫情下」,資源足夠與不足的學生學習差距比之往更大。(關注學童發展權利聯席提供圖片)

在建議方面,黎社工指出社交情緒教育系統(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SEL)在外國已經實行多年。疫情令香港更重視學生情緒社交問題,希望能夠把SEL納入課程,令教育制度更加進步。劉博士建議家長可以抽時間參加情緒健康課程或講座,和其他家長互相分享和交流,同時如果小朋友在幼兒或初小學生階段,家長需要多與兒童說話,訓練他們的語言能力,以補足因停課而大量流失的說話機會,這同時提供更多親子時間。家長和家長之間可以約出來,讓家長和家長,兒童和兒童之間都可以有更多交流的機會。

在學校方面,建議學校復課後第一件事是幫助班內同學建立關係和自信心,例如多做一些班級經營的活動,不用太急於馬上追趕課程內容,學生有了良好的關係和自信心,學習動機亦會提升,學習效能便會更好。在政府政策方面,現時大部份特殊教育需要(Special Education Need,SEN)訓練在下午時間,以網上形式進行,但效果欠佳,故希望能盡快恢復實體,增加對SEN學生的支援。此外,應盡快讓不打疫苗的學生和家長擁有平等機會進入校園。王老師亦提議,即使回復全日制,亦可考慮只半天上課,騰出下午時間提供學習支援、創造多元學習空間和進行各種活動。何校長建議學校能預備多個方案,並讓家長、學生等持份者一起討論及參與,針對學生需要,建立正向校園氣氛,關注精神健康,讓學生感受到學校歡迎同學返回校園,創造互動學習體驗的機會。

促不同持分者設立短中長應對方法

「辦法總比困難多」是政府宣傳短片的一句對白。不少國家都紛紛就兒童疫情下學習困難和情緒狀況作研究,提出短期和長期的應對方法,韓國教育部更將於今年公佈《2023至2025年教育缺失解決中長期實施方案》。香港教育,又應當如何應對?現時,各個界別都在為學生面對的問題不斷救火,做法難免零散和面對不少限制。期望政府於防控疫情措施以外,能諮詢與兒童及青少年發展相關的不同持份者,提出更多方法和完整指引,切實地關顧學生學習、心理和社交各方面的需要,真正保障學生「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