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林村河畔驚現「林村河站」 保留「烏蠅頭」座椅、車門遺物

撰文:區禮城
出版:更新:

俗稱「烏蠅頭」的英國製12卡中期翻新列車(MLR列車),今年5月宣告退役後,一度被人發現列車被棄於貨櫃碼頭遭「肢解」,令外界關心舊列車去向。大埔林村河畔日前離奇出現一個新建「林村河站」,休憩處內有不少12卡車「遺物」,包括不鏽鋼座椅、車門等,重現舊列車風采,不過有關注組織形容,此舉與他們想像中的「鐵路保育」相距甚遠,要求政府交代一個完整保育方案。

+1

大埔林村河畔新建避雨蔭棚 裝上「烏蠅頭」車廂組件

關注香港列車組織「大埔交通 Transport in Tai Po」在其Facebook專頁指,大埔林村河畔一處新建的避雨蔭棚,近日被發現裝上12卡車「烏蠅頭」的車廂組件,包括一對車門和數張不鏽鋼座椅;當中車門被裝嵌於背面、仿製的列車車廂牆壁之中,車門上方有寫上「下一站:林村河」的牌子,而「車窗」則貼上圖片,模擬望向香港鐵路博物館及掛上兩面紅旗的東昌街康體大樓。

組織指,此蔭棚可能是第一個公眾可以使用、由組件保育已成的設施,認為在公眾地方重用鐵路部件已非新鮮事,例如是在大埔一些鄉村中,可以見到路邊有第一代電氣化火車的橙色「黃頭櫈」予人使用;認為以舊列車部件建設蔭棚的做法與「鐵路保育」相差甚遠。

組織解釋,樂見鐵路公司為舊列車部件賦予「第二生命」,散落社區作不同用途,但做法確實有改善空間;例如是將舊列車組件用作公共傢俬(public furniture)做法可取,但由於列車座椅原本並非為於完全室外的環境使用而設計,加上部件本身具有歷史價值,當局今後需格外注意保養及管理問題,特別是今次展示列車舊組件的林村河畔長廊易受風雨及潮汐漲退影響,若要長久保存鐵路文物,恐怕並非合適地理位置。

另外,現場應裝設解說牌介紹列車部件由來及背後歷史。雖然現時該處有模仿車廂設計的擋板,但設計相對粗糙,未能彰顯其文物價值。

此外,鐵路公司至今仍未正式承諾將中期翻新列車原卡或原趟保留,將車廂部件保留並非原卡或原趟保留的代替品。「大埔交通」呼籲鐵路公司與政府着手開拓更多展示退役交通工具的模式和空間,並籌建交通博物館收納退役交通工具與文物。

▼5月6日 東鐵「烏蠅頭」12卡列退役▼

+16

發展局提灣仔海濱重置 翻新退役列車營造共享空間

另一Facebook專頁「空城記 Empty City」則指,以火車作主題的休憩空間確實較有新意,然而這種方式不能算是「保育」;直指當鐵路博物館連存放一整卡電氣化火車的空間都欠缺,要至少保留一整列就更加困難。專頁又指,近日在別處見到有一列電氣化火車被削短,希望最後能至少保留半卡列車作新的用途,已屬「有好過冇」。

翻查資料,發展局局長甯漢豪早前發表網誌中,提到政府正與港鐵公司商討,透過「退役列車保.傳先導計劃」,將已退役的東鐵線翻新列車(「烏蠅頭」列車)的部分車卡在灣仔海濱重置,工程預計明年底至2024年初完成。除作公開展覽,也計劃為列車重新注入活力,營造不一樣的「海濱共享空間」;海濱事務委員會的文件中也透露,車廂內會用作舉辦不同活動、工作坊等。

港鐵:退役列車賦予「第二生命」

港鐵曾將部份已退役的12卡列車捐到社區,當中包括將49組四人座椅、11組扶手吊環及車廂部件,以及5組車廂扶手,改裝成為健身器材、家中廁所的防滑扶手等等,讓長者使用。港鐵回應港鐵公司一直致力推動環保及社區可持續發展,積極研究處理退役列車的方法,讓服務香港多年、見證城市發展及承載集體回憶的退役列車賦予「第二生命」,包括循環再用個別組件及捐贈部件予社區伙伴,以物盡其用。

發言人回覆查詢時指,早前公布的先導試驗性「退役列車保‧傳計劃」亦接到不少的查詢,包括一些非牟利機構、學校,當中多個項目已經陸續完成。而設置於林村河近東昌街康體大樓的避雨亭是港鐵公司透過這個計劃與大埔民政事務處合作的項目,設施中的車門、車窗及乘客座椅由港鐵公司提供予大埔民政處。

民政事務總署亦有在Facebook專頁上,宣布為上址戶外避雨亭舉行剪綵儀式,並將之形容為「大埔最新文青打卡人氣地點」。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