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坑西邨最後時光|小店不捨獨有鄰里情 43年眼鏡店老闆:好徬徨

撰文:鄧康翹
出版:更新:

全港碩果僅存私營廉租屋邨、落成逾半世紀的石硤尾大坑西邨,將於明年3月清拆,目前進入倒數階段,除了一眾居民最遲需於明年2月底遷出,邨內的小商戶亦同樣面臨與多年心血告別,也與日夕相對的鄰里說再見,遺下無盡感歎與唏噓。

該些小店以服務街坊為主,離開社區後不知何去何從。其中開業43年的眼鏡老店,當年以足夠買半層樓的18.8萬元標金高價投得商舖租用,如今取回這筆標金已成「雞肋」,連搬舖費用也不夠支付,眼鏡店老闆坦言:「真係好徬徨!」

大坑西邨清拆在即 6小店限期明年2.29遷走

面臨清拆的大坑西邨於1965年落成,至今已有58年歷史,最高峰有逾1,700 戶居民,還有多間商舖,但隨着商戶搬遷及結業,現時餘下六間租戶分布於民興樓地下和二樓,包括「大昌眼鏡店」、「麗宮髮型屋」、「鄰里琴行」、「自柔電器」、「人人公正藥行」等。

今年6月26日早上,幾間小店的大門上,都貼了一封由「香港平民屋宇有限公司」向商戶發出的律師信。信中提到,因大坑西邨即將重建,將終止商戶的租約,商戶須於今年12月31 日之前交吉遷出,經多方斡旋後,與居民一樣獲延期至最遲於明年2月29日遷走。

43年眼鏡老店由東邨搬到西邨難逃二次拆遷

在大坑西邨民興樓的騎樓外牆,掛着兩個巨型眼鏡舊式霓虹招牌,亦是開業43年「大昌眼鏡」的生招牌,離遠已能認出這間眼鏡舖。今年63歲的第二代老闆李先生子承父業經營「大昌眼鏡」,其前身是在大坑東邨的「東成眼鏡」,喻意「大坑東邨」和「成功」。1979年因政府要重建大坑東邨,當年20歲的他和父親便選中了就近的大坑西邨作為新舖位置,改名為「大昌」,則喻意為「大坑西邨」和「昌明」。

李先生憶述,當時因舖位稀少導致競爭激烈,舖位採招標進行招租,當年以18.8萬元的高價標金投得這個舖位,一直租用並服務區內街坊至今,他笑說:「嗰時有班熟客喺度同埋經濟環境都好好,亦都好多間舖頭爭要呢個位,所以先爭到咁高。嗰時18萬幾係好多錢,可以買到半層樓㗎喇!」

事隔多年後,沒想到店舖面臨第二度拆遷,而且清拆已是事在必行,令他感到逼在眉睫。他指當年拆遷獲發搬遷津貼,但今次卻只得一紙通告和一封律師信,連該筆標金也是幾經申訴才能取回,然而今時不同往日,多年來物價通脹和樓價經歷幾何級數飆升,現在買半層樓至少要花300萬元,而他努力爭取回來的18.8萬元,恐連搬遷費用都不夠支付,李先生形容:「真係好徬徨!」

他坦言很希望可以找到合適新舖位繼續經營,尤其因為店內仍存有大量眼鏡和驗眼工具等貨品,貨存藏量相信要花一年以上才能完全清貨,當中有少量是60年代生產、由德國製造的18K金古董眼鏡。他嘆道:「呢度啲貨年零、兩年都清唔晒,就算搵到間舖,裝修都要個幾兩個月,仲未計錢的問題,60至70萬裝修一定要。」他稱明白「平民屋宇」根據合約毋須賠償,但期望可以體諒租戶,發放搬遷津貼。

眼鏡老店的時代終結 傳統「車鏡」工藝沒落

說到「大昌眼鏡」的由來,老闆李先生不諱言當年要習得一門手藝,方可搵食,因此自15歲開始跟父親學師,他笑言,當時因未有工廠可以利用機械代工,所以入行第一步是學習「車鏡」,「要車得靚都幾難吓,因為要用人手車,可以話係一門藝術、手工藝術。𠵱家就完全冇啦,全部都機械化,𠵱家眼鏡舖都冇人識人手車鏡㗎喇。」他娓娓道來往日點滴。

李先生自幼在大坑東邨長大,後來因重建問題搬到大坑西邨,他說:「嗰時大坑東邨仲係7層徙置區,(大坑西邨)呢邊初期叫好高級,因為佢有獨立廁所,嗰時呢邊都真係幾旺吓,因為居民密度好高,一間屋全部都係人,閒閒哋都住7、8個,就唔同𠵱家,同埋以前有間大眾百貨,又有酒樓,都真係好旺吓。」

他形容,當年行業需要特定手藝,而且並不是人人有錢配眼鏡,所以眼鏡店不多,估計現時各區眼鏡店的數量較上世紀70、80年代多出近三倍,他解釋:「嗰時唔興戴眼鏡,就算有近視啲人自己都唔知,因為當時生活水平低,隨着生活水平變高,𠵱家啲人比較着重視力,慢慢先多人着重眼鏡,變咗係時裝。」

兩代生意服務三代街坊 老闆最不捨43年「客情」

李先生又細數當年,眼鏡店兩代做街坊生意,高峰期在80年代,過年期間屬旺季,他憶述:「過年大家都要整套新衫、買對新鞋,眼鏡都要買新嘅,以前新年氣氛係好濃厚,年尾真係好旺,旺到好多時趕貨趕到要通宵,個個嘅願望都係想喺過年前攞到副新眼鏡。」

李先生指出,近10年隨着本港人口老化,大坑西邨陸續有住戶遷走,生意亦因而大減,現時月租 7,000 元,只能賺回微薄薪水,稱:「啲人愈搬愈少,同埋香港其他區(居民)又係結咗婚就會搬走,人口少咗,當然生意都會少咗。」

李先生對於大坑西邨的一眾老顧客亦大感不捨,他形容多年間與客人彼此已建立深厚的「客情」,他說:「有啲甚至係由佢細路讀書開始識,到佢𠵱家都做咗人哋阿爸阿媽,都會帶個仔嚟配眼鏡,甚至有好多年紀比較大嘅配到𠵱家都有孫,真係唔捨得!」

樂在鄰里處處聞 舊街坊長大後回邨辦琴行培育邨童

在大坑西邨每一隅都充滿鄰里情懷。自幼在邨內長大的Karen,雖然曾經搬離成長地,但她長大後未有忘本,20年前回來大坑西邨開辦琴行至今,更取名為「鄰里琴行」,多年來致力為區內街坊服務,培育邨內孩童,現時有約120名學生。在她的琴行中,放了一個相架,內有一幅紀念圖片印着「鄰里之音,樂在鄰里;鄰里之福,恩臨鄰里」,「鄰里」已是她的生活圈子裏不可或缺的人和事,她笑說:「呢度有好多小朋友,我一路睇住佢哋大,真係會好唔捨得。」

租約原於明年7月到期,惟現時須提早結束。Karen表示,琴行因要處理多部鋼琴和不同音樂設備,搬遷需時,她又擔心日後失去主要客源,一臉無奈地說:「我同部分家長都有傾過,搬過白田佢哋都覺得有啲遠,因為仲要行條斜路落去。」

Karen指,今年7月19日,民興樓地下6間商戶聯合去信平民屋宇,一共提出6項要求,包括與居民搬遷時間相同、半年搬遷免租期、搬遷或補助津貼、重建完成後優先回遷、向大昌眼鏡歸還標金、免還原單位,但除了店舖毋須還原、豁免商舖租戶繳交租金及歸還標金外,其他訴求都不獲回應。

+2

琴行女東冀酌情獲搬遷津貼:平民屋宇要以德服民

Karen嘆道,商戶理解合約條款,大家也明白邨內老化問題嚴重,願意配合重建,惟眼見邨內很多長者境況淒涼,若然失去現時居所,在外面恐難以找到容身之處,故她希望當局能夠體諒住戶,同時能體恤小商戶,她稱:「我哋配合社會進步,但(平民屋宇)都要以德服民!」

她舉例,就如當年市建局清拆裕民坊時,曾酌情為商販提供搬遷津貼,她說:「其實真係要體恤吓小商戶,我哋租咗咁多年或者努力咗咁多年去建立生意或者一個圈子,每一間舖都要裝修,特別係我做咗隔聲,都做咗唔少錢,我搬琴都要錢,搬一部都要700元,呢度有成6、7部琴,所以就算少少嘅津貼,對我哋嚟講已經係大大嘅幫助。」

她又不諱言,最初接獲「清場令」通知時,仍是半信半疑,所以一直保持平常心,後來她看見很多街坊加入抗議行動,始發現真的要跟大坑西邨倒數了,心情開始焦急,亦着手在原區尋找新舖位,無奈至今仍未有着落。她亦希望大坑西邨重建完成後,可獲優先回遷。

電器舖東主嘆失獨有人情味:出面唔會有呢啲感情

「自柔電器」是這裏年資最短的商戶,進駐大坑西邨僅6年。老闆余先生說,當時是經朋友介紹到邨內開店,沒想到短短數年間便與街坊建立出深厚情誼,他笑說:「好多時朝早飲完茶,好多街坊會過嚟傾吓偈當過日晨,有時佢哋都會寄放物件喺舖頭,或者買完嘢可以搬咗上樓先再畀錢都得,老區啲人比較有口齒。」

余先生提及,電器舖有約9成客人均是區內熟客,但他現時仍未在附近找到新舖位,若搬離該區,擔心生意會受影響,他嘆道:「其實出面經濟環境咁差,搬到咁遠都好難維生。」他又認為搬遷後,大坑西新邨獨有的人情味也會隨之而流逝,「出面啲新屋苑唔會有呢啲感情,連隔離姓咩都未必知。」余先生輕嘆。

「01心意」與過百慈善團體攜手籌款,讓社區變更美好。立即援助基層弱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