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城滅鼠】直擊土瓜灣食環署滅鼠措施 蟲害控制專家揭三大漏洞

撰文:李穎霖
出版:更新:

香港政府五月中公布三宗人類感染大鼠戊型肝炎新增病例,引來全城關注,食環署隨即加強清潔、滅鼠工作,而政府各部門於昨日(20/5)起,聯合在其管轄範疇內進行為期三個月的全城清潔行動,政務司司長張建宗更揚言「過街老鼠一隻都不放過」。有蟲害控制業界曾批評,食環署過往的滅鼠措施做得不到位,令滅鼠工作未能取得成果,《香港01》記者與香港蟲害控制從業員協會委員陳偉強,到其中一個發現新病例的地方——土瓜灣馬坑涌道,視察該處的滅鼠措施,巡視過後,他指出有三點需作改善。

捕鼠籠未貼牆 設置錯誤

為期三個月的清潔行動首日,馬坑涌道已見有食環署外判商的職員於後巷進行清潔、消毒,並在雨水渠撒下老鼠藥。記者與陳偉強於馬坑涌道附近視察,走入後巷,他首先留意到食環署在該處設置的捕鼠籠,擺放方位雖然正確,但未緊貼牆壁,設置上亦有錯誤。

「鐵圈套着鐵桿的位置太入了。老鼠是聰明的,咬番薯時不會太用力扯動,這種情況下籠不會關上。」陳隨即示範,用力扯動勾着番薯的鐵圈,才觸動機關,令捕鼠籠關上:「這樣老鼠吃光了食物都不關上。」他認為前線職員未必清楚設置捕鼠籠的方法,才導致此情況,「有時只是簡單的技巧做不好,效果會差很遠。」

捕鼠籠的設立不當,需用力扯動勾着番薯的鐵圈,才觸動機關,令捕鼠籠關上。(楊凱力攝)

番薯餌不夠吸引 專家:應用叼不走的食物

捕鼠籠內掛有番薯,吸引老鼠入內進食,惟陳偉強指對老鼠來說,番薯的吸引力不太大,魷魚會是更好的選擇:「讓我選擇的話,我會用叼不走的食物,令老鼠留在籠內進食,花生醬就叼不走了。」食環署每年皆在選定範圍放置鼠餌,統計餌食被老鼠咬囓的百分比,以計出鼠患參考指數,而當中使用的鼠餌正是番薯,故曾惹數據有欠公信力的質疑。陳指,署方使用其他食物作鼠餌或會更好,但批評調查進行的次數過少,或令指數無法反映真實情況:「六個月只有一次,數據其實是嚴重滯後。」他建議署方可每隔兩、三個月進行一次調查,或於夏天、鼠患嚴重的時期,加密調查次數。

香港蟲害控制從業員協會委員陳偉強批評,鼠患參考指數的調查進行次數過少,數據嚴重滯後。(楊凱力攝)

後巷的牆上有不少坑洞,食環署職員在坑洞中塞入了一包包以膠袋密封的藍色塊狀老鼠藥,同時亦於旁邊的溝渠放置藥物,但陳偉強認為,投放藥物的地點不夠多。「一般來說,這些後巷的老鼠是走來走去的,不一定是有溝渠才放藥。」以約一百米的後巷為例,他建議整條後路起碼要放置四、五十包老鼠藥:「投放地點要多,老鼠餌也要多,以防老鼠不夠吃,或被一隻老鼠吃光。」

陳偉強認為,街上不適合放散裝的老鼠藥。(楊凱力攝)

建議用老鼠盒擺放毒餌

後巷大部分地方都是放置了藍色塊狀老鼠藥,唯獨一處地上散落了一堆小粒的紅色毒餌。陳偉強估計,這是署方放置的舊毒餌:「膠袋被老鼠一咬就散,所以街上不適合放散裝的老鼠藥。這些餌叼不走,零零散散的,老鼠最多就是在這裏吃幾顆,功效不夠。」加上膠袋被老鼠抓穿後,用小麥做的紅色毒餌易被污染,故他不建議放於戶外使用,認為署方應放置較大粒的老鼠藥,讓牠們有機會把藥叼走。比起用膠袋密封毒餌,陳偉強提倡使用老鼠盒擺放毒餌,令老鼠可以安心鑽進黑暗的環境進食之餘,亦不用擔心小孩及其他動物會接觸到毒餌。

比起用膠袋密封毒餌,陳偉強建議食環署可使用老鼠盒擺放毒餌。(楊凱力攝)

前線欠培訓 「增加知識有助滅鼠

綜觀而言,陳偉強認為食環署採取的措施雖比以前好,但「離足夠還有一點距離」。過往有意見認為,負責設置滅鼠措施的前線員工未有足夠培訓,以致措施做得不到位。陳強調,只要肯讀書、肯做,不難達到技術上的要求,「但對員工來說,有時工作時間過長,未必有時間進修,公司亦可能沒有資源培訓員工,故只要求他們達最低標準。」他強調,如員工對防治鼠患有更全面的認識,對整體滅鼠工作定有更大幫助。

大廈外牆的喉管末端只用燒烤網封住,老鼠可輕易將之抓破。(楊凱力攝)

公眾地方的清潔、滅鼠工作由食環署負責,但私人大廈亦不能掉以輕心。巡視期間,陳偉強發現不少大廈的抽氣扇皆沒有用不鏽鋼網封好,打開了的空隙令老鼠容易鑽入家居,而大廈外牆的喉管末端只用燒烤網、膠網封住,老鼠亦可輕易將之抓破,「而且老鼠有機會不是走進渠內,因為入面很濕滑,沿渠外排上去的機會較大,所以這些渠要裝設鼠擋,令牠們沒有機會走上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