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葵青KOL】青衣島民搞共購抗霸權組單車夜遊 做區議員不做的事

撰文:李智智
出版:更新:

「我們與青衣島一同成長,我們愈大,她就愈凋落,怎麼忍心?」今時今日的香港年青人,或對生活不滿而產生離心往外走。但一群來自青衣島的七、八十後街坊,卻自組「青衣島民」守護本島,義務深入社區辦墟市抗領展、提倡單車徑以及搞環保戲棚推倒垃圾山等,「做區議員不做的事」。自成立以來,兩年間他們的網上追隨者逾一萬,去年更榮獲「網絡公民獎」。島民之一的王必敏帶記者一邊穿越島鄉,一邊回顧島民點滴。
攝影:鄧詠中

青衣島民成員王必敏稱,過去島民都在「摸着石頭過河,做區議員不做的事」。(鄧詠中攝)

社區素人搞共購、觀鳥、行山「真活動」

「青衣島民」(下稱:島民)成立約兩年,由約九名來自青衣的年青核心成員組成,是一個活躍的地區組織。有別於其他社區專頁,青衣島民不單出post論政,他們還會搞「真活動」,如共購、觀鳥、行山團、單車團和歷史團等,喚醒街坊關注社區,同時增加他們的動員能力,「大家早帶共識不可以玩玩下,要腳踏實地做實事。我們每日都用電話討論區內的事,每兩星期開一次會。」雖然成員都是社區素人,但他們所關心和做的地區事務工作性質與區議員無異。「我們與青衣島一同成長,我們愈大,她就愈凋落,怎麼忍心?」成員之一王必敏笑言,過去島民都在「摸着石頭過河,做區議員不做的事」。

組單車遊 轟政府欠青衣人一條單車徑

踏入青衣,必敏說要先到青衣海濱公園,眺望彼岸的荃灣,「更突顯青衣是孤島,很多東西我們都沒有,單車徑就是其中一樣。」島民一直為居民爭取在這裏建設單車徑,認為長達2,000米的青衣海濱公園的海濱空間,連接青衣工廠區以至多條屋邨,理應善用資源惠及市民交通和消閒需要。可是,島民向區議會和政府無論提交過多少次意見書,亦未獲支持,政府以長廊原本設計非用以踩單車來拒絕。

「荃灣海濱可以有單車徑,為何青衣就不行?同樣一條海濱涉及幾個屋苑,交通情況相若,隔了一個海就差天共地。」儘管如此,他們沒放棄。必敏說,「島民」從海濱事務委員會獲得意見,「要居民入手帶起訴求」,於是積極組織單車夜遊等活動,冀能一步步發聲,「青衣人很喜歡踩單車,每次單車團都有20、30人參加,當中不少願意做島民義工,推動單車徑政策」。

青衣島民戰衣。(鄧詠中攝)

工餘瞓身 搞環保戲棚獲掌聲  

必敏拿出最新一份自家出版的「青衣島民地區報」號外,講述連續第3年為青衣戲棚舉辦租用餐具服務,推倒「垃圾山」,又稱減廢成果相當成功,不但租借環保餐具數目由去年280套,增至1696套,今年更獲葵青區議會撥款5萬元資助計劃,形容「成功推動十多年視而不見的社區問題終獲區議會正視」。

「青衣真君戲棚籌委會邀請我們繼續辦,可是這樣下去亦非辦法。」她收起笑臉、無奈地說,「島民」成員以義工身份參與活動,「我是做廣告公司,有些成員是做老師和醫療行業等,平日已忙到甩轆。搞一次這樣活動,要召集80名義工,自己都要瞓身去做,亦需要找資源。我們能力有限,初心只想牽頭,他們現在沒理由奉旨依賴我們這些小小的組織吧?」她又透露,在計劃起初並不獲區議會看好,「每次推動一些計劃都是如此,當成功後,他們就搶着來支持」。

語畢,必敏換上刻有「青衣島民」的圍裙戰衣,說要帶記者到被領展管理的長發街市。她說,圍裙戰衣是2017年底辦「青衣有個墟」的墟市活動訂製的,笑言現時已變了島民制服。

場地難覓 搞青衣墟市不簡單

她又嘆言,原本「很大想頭」青衣環島辦墟市對抗領展,皆因領展已趕走不少青衣的小店,但發現原來辦墟市並不易,不少非牟利機構提供場地和時間有限,有些學校更要求買保險,其他公共場地只能以物易物,有違當初透過帶動基層和多元經濟交流的原意,「故那次後就無下次」。她又說,非常羨幕深水埗墟市的成功,「或因當地基層人口集中,有很多NGO紮根,當需要幫忙可一呼百應」。她亦透露,部分街坊會遠赴涌美村「小墟」購買平價食材。

墟市暫未見出路,島民就去年初發起「共購」活動,像網購集運一樣,一班街坊們集合成一張訂單,透過Whatsapp與本地供應商或是農場,包括天水圍錦上路的一名農夫直接取貨,農夫每星期至少來送兩次菜到家門,減低成本及運費。為提升街坊對貨信心,他們分別在翠怡廣場和藍澄灣搞「派菜試食」活動,每人免費獲一斤菜,而街坊更有機會參觀農場。但必敏坦言,因物流貨運依賴農夫,亦需動用大量島民資源,故活動經營一段時間亦需檢討,「抗爭長路漫漫呀!」

+5

死場閹乾 旺場就賣給大集團

來到青衣長發廣場的街市, 必敏稱領展近年積極賣盤和外判街市,導致區內價物騰貴,「大家都出荃灣買菜」。長發街市現外判被建華集團管理,經翻新後場內裝修儼如「海洋公園」,有特大螢幕放影海洋生物,周圍又有海洋動物簡介和雕像,場內有小食街、服裝店、乾濕貨舖等,可謂應有盡有。

「這是魔鬼鬥魔鬼的心理戰,只要一個無那麼魔鬼已經當好」。必敏解釋,領展從不會為社區着想,將「老人邨」或死場「閹乾」不理,將旺場就賣給大集團,「當周圍都沒東西供應就算大部分商舖來自同一集團,說東西再貴也被迫接受。」

在最終站,必敏帶記者到其居住30多年的長康邨二期。(鄧詠中攝)

在最終站,必敏帶記者到其居住30多年的長康邨二期,被閹乾的老人邨街市就是這裏。她稱,領展一直並無妥善管理該街市:「領展聲稱街市全新面貌,隆重登場,但近年只翻新了門面和近門口兩檔舖位就沒了,是否為買家打卡呢?你看,內裡都是殘舊不堪」。

記者發現,街市內只有數間水果檔和菜檔營業。必敏說不只街市,就連旁邊的商場亦一片「死寂」,二十多個舖位只剩數間雜貨店、士多、理髮店和連鎖超市。「這裏曾是不少住山上的青衣街坊的集體回憶,小時候的文具店和玩具店都被逼走了,不少舖位長期丟空。」她說現存的雜貨店和士多經營逾三十載,老闆都不敢入貨,「大家都預下個月走,無人跟他們傾租約。」

+9

人情味濃 小小孤島是吾家

生於孤島,必敏坦言幾年前曾搬到葵芳,租住公司附近的唐樓,住了不久便決定「回巢」,「皆因這裏有家的感覺,而非匆忙的鬧市。」

她帶記者遊覽期間,巧遇其中學同學太太(陳太)。對方笑言是將軍澳嫁來青衣的「過埠新娘」,「這裏雖然很多生活瑣事都欠缺,連門診都少,但這裏人情味濃厚,住慣了就不想離開。」必敏亦透露,不少同學嫁出去,都搬回來。

必敏在遊覽的終點感觸地說,起初島民們本來互不相識,透過做區內義工而結緣,如今都親如一家人,過去組織所做的亦遠超目標:「我們能有今天的成果,皆因大家都生於斯,長於斯」。為了孤島不再凋零,他們會繼續「自己區自己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