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鞍山山火】山火後兩星期 綠芽冒現 團體與漁護署合作植樹

撰文:黃文軒
出版:更新:

馬鞍山鹿巢山於上月發生一場燃燒長達20小時的火災,山火灰甚至飄至對面岸的科學園,帶來的遺禍無遠弗屆。山火後兩星期,現場仍有燒焦味道。有地理學者指,大片灌木林被山火摧毀,至少需要10年再能恢復原貌,常在馬鞍山出沒的野生動物黃麖恐亦受影響。有團體計劃與漁護署合作,在鹿巢山一帶種植本地物種,加快山野的復原能力,但亦呼籲最近大量到郊外的行山客帶走自己的垃圾,切勿遺下任何火種。

上月23日,馬鞍山鹿巢山發生山火,火勢猛烈,逾20小時後才遭撲熄。漁護署其後表示,火災一共燒毀80公頃土地,其中約55公頃為郊野公園範圍,雀鳥、昆蟲、哺乳類動物等棲息地頓失,大量灌木叢和草坡及部分林地盡毀。山火當日,位於鞍山村的鞍山探索館的服務經理樊文韜也在現場,他憶述,每年馬鞍山都會發生山火,但今年山火較嚴重,當時火場距離鞍山村只有100至200米距離,居民極為擔憂。

馬鞍山鹿巢山山火,焚燒多時仍未救熄,且十分接近民居。(讀者Anthony Lau提供)

山火現場補種「木荷」、「大頭茶」

信義會鞍山探索館與「野外動向Hong Kong Discovery」合作,預計在馬鞍山山火後推行「山野大奇蹟日」,推廣一系列公眾教育活動。鞍山探索館服務經理樊文韜指,未來會與漁護署合作,透過網上眾籌或尋找贊助,向漁護署的元朗苗圃購買樹苗,並招募義工在鹿巢山植樹。中文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教授黎育科補充,植樹計劃會種植本地物種,如木荷及大頭茶等植物,以保護本地的生態環境。

山火後兩星期,黎育科(左)與鞍山探索館服務經理樊文韜一同走上山火事發現場,從鞍山村後方走上鹿巢山大約10分鐘時間,一大片焦土映在眼前。(梁鵬威攝)

政府於80年代起,大量種植俗稱從外地引入的「防火三寶」,即紅膠木、愛氏松和台灣相思,它們生長速度快、抵禦乾旱能力強,在山野間具防火帶效能。直至2009年,漁護署推行《植林優化計劃》,傾向種植本地物種以取代外來物種,減少對本地生態影響。黎育科表示:「 本地動物不喜歡吃外來物種的果子,現時漁護署已改為種植木荷、大頭茶等含水量較高的植物,這類植物較難燃燒,亦能向本地野生動物提供友好的生態環境。」

黎育科指,行山徑能作為有效的防火界線,不過他又呼籲,如有市民前往山火後的現場遠足,應避免踩上剛生長出的嫩芽上,影響其生長進度。(李澤彤攝)

紙包飲品盒歷山火仍留「屍骸」

鞍山探索館將在3月中推出保育山野宣傳片,以及在3月底至5月期間,招募義工到山徑清理垃圾,並製作3萬條「山野背包提示帶」向公眾派發。提示帶上面將寫上「山野不留痕」等語句,讓人掛在背包上,提示行山人士在離開山野前要帶走垃圾。

鞍山探索館野外活動環境保育導師陳懿婷曾在山火後,幾次踏足被燒焦的鹿巢山。她發現山火後,山上仍留有被燒毀過的紙盒飲品的鋁混合物,以及指南針等,又認為最近受疫情影響,大量市民走到戶外郊遊,同時山野垃圾亦大增,對環境影響深遠。她呼籲行山人士要在享受郊野之餘,同時要「自己垃圾自己帶走」。

黎育科指,火災後的樹木頂部仍見有樹枝,樹葉則多數被火燒焦得變黃,未被完全破壞,即代表當時火勢約在中溫,火頭亦尚未蔓延至樹頂。(李澤彤攝)

山火後兩星期 燒焦味仍存

山火後兩星期,黎育科與鞍山探索館的職員們今日一同走上山火事發現場。從鞍山村後方走上鹿巢山大約10分鐘,一大片焦土馬上映在眼前,不時還隨風迎來燒焦的味道。黎育科指,被燒毀的範圍幅員廣闊,他隨意揭開一棵只燒剩樹枝的灌木樹皮,裏頭露出還濕潤的淺啡樹幹,「這棵崗稔只是樹皮燒焦,木質仍健全,如果給予它足夠時間,它懂得自己復修」。

黎育科揭開一棵只燒剩樹枝的灌木內層,裏頭露出還濕潤的淺啡樹幹,「這棵崗稔只是樹皮燒焦,木質仍健全,如果給予它足夠時間,它懂得自己復修。」(梁鵬威攝)

火災頻生難成森林 易造成山泥傾瀉

黎估計,當日山火從低處一直蔓延開去。他解釋指,火災現場的樹木頂部仍見有樹枝,樹葉則多數被火燒焦得變黃,未被完全破壞,即火勢約在中溫,火頭亦尚未蔓延至樹頂。他又指,如果火溫高過500℃,整片樹林會被燃燒殆盡。他又指,香港夏季多雨,在缺乏樹木抓住泥土情況下,雨水容易沖走泥土,造成山泥傾瀉,動物也失去棲息地,如常常出現在馬鞍山範圍、在香港受保護的野生動物黃麖,均會受到影響。

黎育科指一指對面山頭的馬鞍山郊野公園,放眼望去一大片茂盛樹林,與鹿巢山上矮小的灌木林成明顯對比。黎育科指,據了解,鹿巢山兩年前曾出現山火,如果山火頻繁發生,灌林木難以長大成為森林,「植物需3至5年才能生成灌木,至於大樹森林則需20年時間形成。」他補充指,「如果山火頻繁發生,植物抗韌性會變差,死亡機會增加,山火發生的頻率也會變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