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福界探討共融就業 元宇宙及「WFH」模式有望打破殘疾僱員局限

撰文:莫家文
出版:更新:

疫情惡化本港失業狀況,尤其是就業不足的傷殘人士,情況更為嚴竣,港大公民社會與治理研究中心聯同非政府機構推展「賽馬會共融‧知行計劃」,宣佈成立共融就業互動平台,展現不同特殊需要或傷殘人士的才能獨特性,將他們發展成「另類斜槓族」,亦有講者在今日(6日)舉辦的研討會中認為近年提倡元宇宙論(Metaverse)有助打破辧公室時間及地域疆界,讓殘疾人士不再受設施、地區所限,值得詳細探討。

賽馬會支援計劃及就業互動平台 推廣社會整體共融就業

「賽馬會共融‧知行計劃」由香港大學公民社會與治理研究中心,連同CareER、協康會、香港耀能協會及聖雅各社群會四間非政府機構共同推展,跳出昔日機構各自推行職業康復服務的框架,一同協作形成一個資源共享的平台,將資訊、網絡、創意、知識技能及其他資源互相分享,從而提升服務質素及成效,促進社會整體共融就業。

整個計劃設有一個網頁,當中包含一個共融就業互動平台,內裏既有如同勞工處網頁的工作機會列表,為有意聘請殘疾人士的僱主張貼招聘告示,亦破天荒設立人才庫,為不同類型的殘疾、智障人士或組織度身訂造「個人履歷」,除了展示學歷及相關工作經驗,協助機構還會拍攝個人短片,再上載至履歷表中介紹自己,藉以增加僱主對殘疾僱員的理解,從而提高聘請的意欲。

港大公民社會與治理研究中心今日(6日)在港大校園舉行研究會,其中在場外擺放攤位展覽的聖雅各福群會工作人員表示機構已設立穩工斜槓職涯計劃,提供平台及機會予智障人士發展與藝術相關的「斜槓事業」,讓他們在原有的工作中再找尋額外工作機會。

元宇宙打破辦公室地域及時間疆界

賽馬會慈善及社區事務執行總監張亮在研討中引述殘疾人士就業數據指,推算全港約有19.6萬個殘疾人士工作人口,當中只有35%,即6.93萬人就業,收入中位收為9,500元,估計相關人口貧窮率高達29.5%,在疫情肆虐下需要在恆常支援以外,嘗試用新角度協助傷殘人士投身職場,當中包括特殊需要學童在學支援服務、重新改建庇護工場基建,以及利用科技與數據創造機會,他尤其提到Facebook等科技巨頭近月極力提倡及研發的元宇宙論(Metaverse),認為疫情已經改變固有工作崗位,辦公室不再限於某地點上班或者時間限於朝九晚五,殘疾人士有機會在元宇宙中發揮所長,未來商界或非政府機構應集中討論可以在這個範疇內多做什麼事情,有利於社會共融就業。

社聯主席陳智思認為,傷殘人士分為不同類型,就業情況長年不理想,疫情更推高失業率,相對弱勢的殘疾僱員成為減薪或裁減目標,當中提供較多職位空缺的社企,在疫情期間無以為繼,最終未能延續「就業展才能計劃」而黯然結業,但他相信疫情衍生的「WFH」在家工作模式,若在疫情後期變成恆常化,將有利於殘疾人士就業,認為在科技進步下有開拓空間及發展契機,可讓各方深入討論,政府亦應帶頭提高殘疾僱員聘請比例,預留職位名額予SEN青年或殘疾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