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一籃球】潘志豪看新生代籃球 匠人的細膩和全能的板斧

撰文:張倩儀
出版:更新:

要成為一個出色的籃球員,每個球員都這樣想,但何謂出色?我想出色是,只球在他手就能感到心安,我想潘志豪是我這個名單的其中一位。
籃球場上,有典型稱霸籃下的中鋒,也有持球就會被他剷得「不要不要」的小前鋒,外線更有一接到球就好像已經射入了八成的射手;百花齊放,各有各的拿手絕技,不一定是花俏的入球,卻是踏實的做好每一球。
生在那個年代,籃球員也像是匠人,如果是我說起現役射手,第一個還是想起潘志豪, 一位用三分球讓人嘖嘖稱奇的控球後衛。

時代不同了,連籃球鞋都不用綁鞋帶,他還一樣是那個一代射手。(張倩儀攝)
世代的不同,籃球彷彿走向另一種風格,球員都在找方法生存。(吳煒豪攝/資料圖片)

「球員的身體質素都比以前好,可能控球可以,突破又可以,射球都可以,但我會覺得他們不夠精。」

「個人意見,不要介意哈哈。」就連甲一長青的潘志豪也要先「戴頭盔」,畢竟哪一種風格的都沒有錯,只能說時代也讓籃球有了轉變,「香港籃球是有進步的,但不夠。」

他續說:自己打籃球多年,一直背負射手兩個字,在射波下的苦功一匹布長;看盡了前輩和同輩的高低起跌,再用評述身份看學界小將,「他們好波也全能,但沒有一項專長。」

從沒有主力與否的包袱,因為喜歡,因為時間不多,所以更想用心打籃球,潘志豪說就是那麼簡單。(張倩儀攝)
潘志豪是首個進軍CBA的香港籃球員。(任祉羲攝/資料圖片)

「以前胡國鋒,你讓他拿着球,你真的會害怕,就好似已經被他進了八成。」在他心中,這個射手的霸氣是不必多做什麼,只要持球有一點點空間,就有必入的預感。

「以前我們打球都分得很細,很明顯有個人的打法特色。」相比現在,防守聰明,進攻就要有更多板斧,用體力和多變去為自己爭取更多進攻空間:「如果要比較兩個球員誰好,那我真的比較不了,因為大家都差不多;不是代表他們不行,但每樣都有一點,平均卻不夠細膩。」

全能沒有不好,只是籃球除了體力和對抗性外,更重要的是技術;球員會漸變年長,體能和速度不能走一輩子,那時候技術和經驗更是支撐你走下去的必訣。(吳煒豪攝/資料圖片)

有得必有失,現在的籃球更體力化、更具對抗性,看NBA就知道:比起用渣巴(Kareem Abdul-Jabbar)的天勾,我們更習慣挨身上籃去博罰球。

昔日有「腳踝終結者」艾佛遜(Allen Iverson)的「Crossover」切入,現在還是有艾榮(Kyrie Irving)的華麗運球,我們看的不是世代不一樣,而是球員對技術的着緊程度。

把簡單的事情做到完美,不停鑽研的那怕是出手後的手指頭還是過人的假動作,做到最完美才明白籃球也是藝術。

不再是球隊的主力,不再是得分的重心,現在的潘志豪更多的是控制節奏,把握僅有的出場時間做最多的事。(吳煒豪攝/資料圖片)

要有自己的特色,找一專長鑽研,潘志豪認為這是對的,就一直為自己射手的身份負責任;37歲的他,即便不再是主力,卻還沒有放棄,「暫時不會想退下來,其實自己打了很多年,中間有些時間會打得很厭波,因為經常都對着籃球;但近幾年自己可能年紀大,想趁自己仍能打就打多一點。」

14歲打籃球到現在,從甲一、到CBA、職業隊、港隊,什麼都試過,從沒有因為環境而改變自己的打法,堅持將射手二字做到最極致,射一球三分很簡單,但用同一個做法在不同地方生存,潘志豪做了最佳的示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