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樹行動】政府護樹不力 妄想打造城市森林

撰文:伍麗微
出版:更新:

自2008年赤柱塌樹壓死人後,市民對樹木的關注愈來愈大,不論塌樹、斬樹,還是修剪枝節,都備受注視,單是2012至2017年間,政府已接獲約89,000宗有關樹木管理的查詢及投訴。「市民對樹木的關注度比以前高,政府做事是謹慎了,但不代表做得英明。現在還有一個問題,有些樹稍為危險,它便斬,斬腳趾避沙蟲,現在令人擔憂的是斬太多樹,包括古樹名木冊上的,一有不妥便斬。」樹博士詹志勇道。繼2015年斬去西半山般咸道四棵石牆樹後,政府去年先後移除鯉魚門公園及旺角聯運街的古樹,原因不外乎有倒塌風險及感染褐根病。到底政府對待樹木的態度如何?逢病必斬是否能夠解決問題?攝影:吳鍾坤

九龍公園樹王在相關部門的努力下,近日終於長出新枝新葉。(資料圖片)

2016年樹木辦轄下的樹木管理專家小組文件披露,政府擬移除全港18棵證實感染褐根病的古樹,當中包括九龍公園樹王及錦田樹屋。發展局官員更表示,褐根病是不治之症,考慮到成本效益等問題,理應移除。但註冊樹藝師、長春社保育經理吳英嬋則不太認同,「我們不太贊成一有病就斬,即使斬了,那個地方是否不再種樹?你斬了,樹頭還在那裏,清了樹頭,泥土也有菌,那是否以後周邊都不種植?如果很徹底地做,要掘起所有泥土或像台灣那樣,高溫消毒,但不知道能否完全消毒好。我們暫時找不到任何一個方法對付這個病,但可以嘗試在這些有病的樹上試行不同的方法,對我們日後應付這個病是重要及需要的。」

她以九龍公園的樹王為例,這棵在1997年獲市民選為「香港市區樹王」的榕樹,在2007年曾有樹幹倒下,2012年確診感染褐根病,但後來康文署花了近百萬,為樹王加上支架,多淋水、多施肥及翻鬆泥面,又嘗試噴上抗真菌農藥,不斷改善其生長環境,近日再看,終於長出新枝新葉,有康復的迹象。「雖然不能回到最初的模樣,但這也是一個示範例子,當我們發現樹木有褐根病,就覺得無得救,但原來只要用對方法,這個俗稱癌症的病是可以根治的。」

詹志勇則批評政府不但沒有做好樹木管理工作,對古樹或有紀念意義的樹木照顧亦不足。他早前曾到灣仔道探望由已故美國著名民謠歌手John Denver種的細葉榕,直言看後很不開心,「那棵樹的植樹位只有那麼一點點,我見到眼都冤,泥土壓得實,全是混凝土。」以他所知,即使是古樹,政府所謂的多加照顧其實只是每年派人過去望一望。他指,古樹大多是種的時候條件很好,但在都市化的過程中條件變得愈來愈差,例如樓宇愈起愈近,周遭挖坑安裝管道電線,附近的土地鋪滿混凝土、柏油路,車愈來愈多,空氣質素下降,樹的狀態自然變差。「如果真的要管理古樹名木,是要改善其生長條件,起碼不要用混凝土覆蓋。」他無奈道。

詹志勇早於20年前已草擬樹木法,惟政府一直忽視立法的重要性。

樹木法難成事 出意外毋須問責

歸根究柢,香港的樹木管理狀況惡化與相關法例規管欠奉不無關係。早於20年前,詹志勇已草擬樹木法予政府,詳細解釋為何香港需要樹木法,政府用了一年時間研究草案,然後列出幾十條香港法例,指它們足以保護樹木,不需要樹木法。他反駁:「若有這麼多法例都保護不了樹木,那更需要樹木法啊。」惟政府一直無動於中。直至近年不斷發生塌樹壓死人事件,如2008年赤柱樹木壓死港大女生、2010年圓洲角塌樹壓死工程師、2012年林村塘上村塌枝壓死工人、2014年羅便臣道塌樹壓死孕婦等,每次都重提研究樹木法,卻只聽樓梯響。申訴專員公署的報告亦指政府有需要訂立樹木法以補現行規管制度之不足,包括釐定栽種、修剪及移除樹木的基本標準、強制私人土地業主管理土地上有風險的樹木等。

「立法並不難,是政府不想做而已,他們有很多理由,有些理由真係笑飽你個肚。他說,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都沒有樹木法,我答佢,如果香港先進到這個地步,我也不要求有樹木法。他說的是北歐國家,那裏不是沒有樹木法,而是有其他法律支持,政府一知半解。問題是你為何用這些國家做例子,而不是找那些有樹木法、將樹木保護得好的國家,譬如日本、新加坡?新加坡在1970年代已通過樹木法,時至今天,其樹木法已修改了五次,而我們還在討論需不需要有樹木法。」
樹博士詹志勇教授

事實上,政府自1970年代起,曾先後在地契中加入「樹木保育條款」及「園境條款」,訂明業主要妥善管理私人土地上的樹木,至於在1970年代之前批出的地契,則沒有「樹木保育條款」,惟香港大部分土地都是在1970年代之前批出,這也意味着目前大部分私人土地上的樹木都「無王管」。更不妥的是,政府在處理私人土地樹木問題時的冷漠態度,詹志勇至今依然記得羅便臣道塌樹後政府向各業主立案法團出的一封信。那封信大意是:私人土地內的樹木應自行處理好,確保不會對公眾構成危險,但如果樹木有風險或搞不定的話,要斬樹也不用申請。「哪有人出信白紙黑字提醒人,因為你是舊契,你可以斬樹,你也不用來申請,所以羅便臣道塌樹後許多私人屋苑斬樹。」

即使是1970年代之後的地契或入紙城規會更改土地用途後加入樹木保育條款的發展項目,亦不代表其土地上的樹木會保護得更好。有發展商近日便利用補種、移植等樹木保育工作來宣傳品牌,「補種是不切實際的,香港大部分地盤都要斬樹起樓,幾乎將地盤填滿,起樓後很多時只能在平台上種樹,平台只有一點泥,可以種什麼樹?根本種不到靚樹。」他補充,所謂的補種也不是斬一棵種一棵,而是以樹幹計,例如斬一棵一米直徑的大樹,則可能要補種幾十棵細樹,「那便求其塞,塞夠數,那些樹密質質地種,將來生出來沒有一棵種得靚,甚至可能有危險。政府表面上要求發展商種了很多樹,但完全不講求quality。」

社區樹與居民生活息息相關,但私人屋苑的樹木大多不在政府的管理範圍內,能否留住它們往往取決於法團的態度。
目前政府打理樹木的方法較為統一,近人的地方基本上以園藝方式管理,整潔、少風險、不用經常修剪,樹的數量雖然很多,卻無法發揮功能。
長春社保育經理吳英嬋

舊瓶新酒打造城市森林

在2017年的施政報告中,有一個詞語讓吳英嬋印象特別深刻──「城市森林」。城市森林不是一個新概念,美國、澳洲、加拿大等先進國家早於幾十年前便以這個概念管理市區樹木,即不再將樹當作個體,而是從一個地方、一大片林的層面,發揮樹木應有的功能。

吳英嬋解釋,樹木有綠化、美化、生態、遮蔭、隔音等功能,而每個功能都影響揀樹、種樹的方向。「你在種植前要知道自己想要哪種功能,因為功能不一樣打理也不一樣。」

吳英嬋對施政報告提到「城市森林」這個字眼感到意外,惟目前並不清楚政府要如何執行。

譬如強調生態功能的話,即是為生物提供居住環境,那便較少打理,有蟲也未必會噴殺蟲液,樹下會種灌木,市民無法行近;但遮蔭的話,便要讓市民行近樹下乘涼。而生態功能又可以細分為覓食或棲息,讓動物覓食則意味着樹的花期要長,結出較多花果;若以棲息為主則樹木較密,樹冠面積較大,還要考慮空間、日曬、風向等問題。「目前政府打理樹木的方法較為統一,近人的地方基本上以園藝方式管理,整潔、少風險、不用經常修剪,樹的數量雖然很多,卻無法發揮功能。」

而公眾參與對建設城市森林也很重要,因為樹與居民的生活息息相關。觀乎過去數次斬樹事件,九龍公園樹王之所以得到相關部門重視,是因為它是市民投票選出來的樹王;2010年瑪利諾修院學校的鬼樹在舊生的爭取下,雖然最終逃不過被斬的命運,但當日保育團體在校外爭取市民簽名,又有議員跟進事件,算是民間保育樹木的一個示範。而吳英嬋服務的長春社近年亦不時舉辦公眾樹木計劃,推廣樹木的價值,譬如與市民一同發掘區內的樹木特色,設計一條生態徑;或訓練導賞員,帶居民認識社區的樹木及生態。

小童群益會大圍青少年服務中心與長春社合作,在大圍美林邨舉辦導賞員訓練計劃,每次帶導賞前都先在邨內繞一圈。

公眾齊參與 守護社區樹

陳惠珍是小童群益會大圍青少年服務中心的主任,她前幾年開始與長春社合作,在大圍美林邨舉辦導賞員訓練計劃,沒想過竟吸引近30位街坊參加。她更發現不少居民對邨內的樹木極感興趣,每次帶導賞前都先在邨內繞一圈,查看樹木的狀態,每當發現有蟬、蝙蝠、猴子等生物時更是興奮不已,帶着大家周圍看。閒時看見邨內出現新雀鳥品種時,又立即拍下發到WhatsApp群組內詢問,幾年下來,他們已能輕易分辨紅耳鵯、鵲鴝、黑領椋鳥、喜鵲、紅嘴藍鵲等常見雀鳥。

陳惠珍說,居民對社區樹的熱情令人驚訝,每次颱風過後,都會點算有多少樹木倒下、被移除,居民又不時向她反映法團管理樹木的手法不妥、對它不斷移除樹木卻甚少補種感到氣憤等。吳英嬋亦指,市民除了關注樹木風險外,亦愈來愈關心樹木的生長情況。「有人打來問荃灣海濱的榕樹氣根為何會被鬢成辮,也有人打來反映屋苑打算斬樹,希望我們可以跟進。」長春社總監蘇國賢便曾跟進過半山一個個案:有居民向法團投訴屋苑內有棵芒果樹的芒果跌下砸到他的車,要求法團移除芒果樹,而該私人屋苑的地契沒有列明不可斬樹。那棵芒果樹屹立市區,好不容易捱過風霜結出果實,看着它四季變化,已是治癒之事,但原來在許多人眼中,樹木帶來的只有壞處,恨不得除之而後快。

市區的好不容易捱過風霜結出果實,但原來在許多人眼中,樹木帶來的只有壞處,恨不得除之而後快。

那次蘇國賢在業主大會上動之以情,向居民多番解釋樹木對屋苑的好處,最終芒果樹逃過被斬命運。但吳英嬋坦言,私人土地上的斬樹原因層出不窮,成功保留樹木的例子其實不多,「我們收到投訴會盡量聯絡法團,跟他們解釋,但真的很難跟進,畢竟那是私人地。」

或許現階段公眾參與對樹木保育的影響不算很大,但她始終認為長遠無論在城市森林的建設上,或近期的換樹行動中,公眾能發揮監察作用,扮演着守護者的角色。樹與人,理當共生共長。

+2

上文節錄自第104期《香港01》周報(2018年3月26日)《換樹與護樹》。

其他【換樹行動】相關文章:更換台灣相思 樹博士:黃金機會審視本地樹木規劃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敬請留意3月26日星期一出版的第104期《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