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梵主教任命協定談判已到「最後階段」 或周六簽署

中梵主教任命協定談判已到「最後階段」 或周六簽署
撰文:王兆陽
出版:更新:

《環球時報》英文版3月28日稱,中國和梵蒂岡之間本月底有望簽署主教任命協議,雙方的談判已經到了「最後階段」。

在3月29日舉行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有法新社記者援引《環球時報》英文版28日的報導提問稱,中國和梵蒂岡之間的主教任命協議可能周六就會達成,對此中方有何回應?

對此,發言人陸慷表示,我們對發展和梵蒂岡的關係是有誠意的,事實上我們也在做出自己的積極努力,我們希望雙方的對話能夠繼續很好地進行下去,並且取得積極的成果。

《環球時報》英文版28日發文援引中國天主教主教團副主席兼秘書長郭金才的話稱,中國和梵蒂岡之間本月底有望簽署主教任命協議。郭金才稱,雙方的談判已經深入到了「最後階段」,該協定有望解決雙方在主教任命上的棘手問題。(澎湃新聞)


教宗方濟各逝世|任內中梵關係有突破 訪華成未竟之志

撰文:聯合早報
出版:更新:

羅馬天主教教宗方濟各星期一(4月21日)逝世後不久,多國領導人都已表示哀悼。中國官方截至星期二(22日)下午,才通過外交部發言人這麼做。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說,中方對方濟各去世表示哀悼。他說,近年來,中國和梵蒂岡保持建設性接觸,開展了有益的交往。中方願同梵方共同努力,推動中梵關係持續改善。至於中國政府會否派代表參加教宗的葬禮,郭嘉昆表示,沒有可以提供的消息。

2025年4月13日,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廣場舉行的棕櫚主日彌撒期間,巴蒂斯塔雷樞機主教(Cardinal Giovanni Battista Re,左)與意外現身的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右))握手。(Reuters)

中梵關係在方濟各的教宗生涯中有多個突破。他是首個獲准飛越中國領空的羅馬天主教教宗,並與中國簽署了突破性主教任命協定。他也公開表示希望到中國訪問,多次釋放溝通善意,還在接受訪問時說中國有偉大的文化,對待中國的發展與開放,「畏懼永遠不是良策」。

如今方濟各逝世,中國反應克制,各方關注中梵關係會如何發展,所謂的「建設性接觸、有益的交往」是否會繼續下去。

2025年4月23日,意大利羅馬,載有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的靈柩被運往梵蒂岡的聖伯多祿大教堂。(Reuters)
教宗方濟各逝世:2025年4月23日,民眾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廣場聚集,等待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靈柩移送往聖伯多祿大教堂。(Reuters)

簽署突破性協定

方濟各從一開始就與眾不同,他推出了許多改革措施,與中國簽署備受爭議的主教任命協議,就是其中一項。

梵蒂岡和北京之間的外交關係在1949年後中斷,羅馬教廷堅持世界各地天主教神職人員均應由教宗任命,但中國推行自行任命主教的政策,拒絕梵蒂岡介入。

這也導致中國的天主教徒分為兩派,一派參加政府批准的教會,另一派參加忠於羅馬的地下教會。據估計,中國有1000萬至1200萬天主教徒。

中國天主教徒於2014年8月15日在北京的一座政府批准的教堂舉行的聖母升天儀式上從一位神父那裡接受聖餐。(Getty Images)

2018年,梵蒂岡和中國簽署《梵中主教任命臨時性協定》。這一協定內容未完全公開,據《紐約時報》的報道,該協定要求中國正式承認教宗在羅馬天主教會的權威,以及教宗對中國主教的最終決定權。

相應的,梵蒂岡也承認中國政府以前任命並被教會開除了教籍的主教的合法性。

這意味著中國政府批准的天主教愛國會和地下教會能共同接受同一位主教的領導。協定的支持者認為,這項協議有助於彌合忠於教宗的地下教會與中國天主教愛國會之間長達數十年的分裂,而且能讓天主教會能在中國建立更大影響力。

但反對者認為,地下教會信徒仍對國家控制的愛國會持懷疑態度,梵蒂岡「妥協過多」。香港榮休主教陳日君樞機,就曾多次公開批評教廷對北京姑息逢迎,導致信譽掃地。

1月13日,天主教香港教區榮休主教陳日君樞機慶祝93歲生日。(陳日君Facebook)

方濟各則表示,這是在現實條件非常有限之下的策略。他2022年接受路透社訪問時說:「外交就是如此……當你面對僵局時,你要找可能的,而不是理想的方式去解決。」他還說,中梵關係的緩慢進展是「中國的方式」,因為中國人的觀念是「沒有人能催趕他們」。

在爭議聲中,協議仍在2020年和2022年分別延長兩年。去年10月,兩國決定將此協議再延長四年。

英國廣播電視公司(BBC)報道稱,這項協定仍是方濟各在中梵關係方面最被人紀念的事。

釋放溝通善意

羅馬教廷也對北京表現出更多寬容。例如,梵蒂岡2023年指責中國未經協商,便安排中國天主教主教團主席沈斌出任上海教區主教,違反梵中協議,但這一安排還是獲得方濟各批准。

中國天主教主教團主席、全國政協常委沈斌獲中方任命為上海教區主教。(中國政協網)

北京方面也有一些配合動作。去年2月,中國在一周內祝聖了三位方濟各任命的主教,並在8月承認天津主教石鴻禎的任命。石鴻禎被稱為「地下主教」,德國之聲報道稱,他2019年因拒絕加入中國天主教愛國會而遭軟禁。

方濟各更不吝嗇在各種相關場合釋放對中國的善意和溝通意願。

2023年9月,方濟各于訪問蒙古國期間在草原競技場的彌撒結束時,邀請兩名來自香港的主教登臺,並握著他們的手說:「我想借此機會向高貴的中國人民致以熱烈的問候。」他還敦促中國天主教徒要做「好基督徒和好公民」。

2024年9月,教宗方濟結束亞太四國的訪問,在從新加坡返回羅馬的航班上表示:「很希望訪問中國。」

教宗方濟各。(路透社)

自由亞洲電臺分析稱,方濟各2013年就任以來的出訪行程,從北方的蒙古,到韓國、日本、菲律賓、泰國、緬甸、哈薩克以及印尼、巴布亞紐幾內亞、東帝汶和新加坡,恰恰對中國形成一個包圍圈。他多次到了中國的大門口,在某種意義上顯現他渴望到訪北京的願望。

去年11月,方濟各還宣佈,他每週公開接見活動的講道將配有中文翻譯。儘管他頻頻釋放善意,建交卻無實質進展。

「中國從未接受」

對中國民間地下教會的擔憂是北京的考慮因素之一。德國之聲指出,北京政府尚未決定是否要與梵蒂岡建立正式關係,因為若天主教「地下教會」正式獲得承認,對於社會穩定可能帶來的衝擊,仍是中國政府擔憂的原因之一。

建交也涉及政治問題。梵蒂岡多年來一直是台灣在歐洲的唯一邦交國。

2024年12月21日,天主教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演講(Reuters)

香港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兼任助理教授林瑞琪接受媒體訪問時指出,梵蒂岡要與北京建交,台灣與梵蒂岡先須斷交,而梵蒂岡不會是與台灣最後一個斷交的,「估計會在台灣邦交國剩下五個至10個之間時斷交,那時便是中梵建交之日」。

有分析也認為,北京在互動中並不那麼主動。

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莫哲暐去年9月對BBC中文網說:「從姿態上講,明顯是教廷想親近,起碼是想跟中國政府友好,多於中國想跟教廷友好。」

美媒報道稱,儘管方濟各比任何一位前任都更緊密地推動與中國的關係,但中國官方報道簡短,而且北京是在教宗逝世消息24小時後,才通過例行記者會被問及時才表達哀悼。

2025年4月23日,載有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遺體的棺木被運往梵蒂岡的聖伯多祿大教堂。(Reuters)

報道指出,如此低調的反應,凸顯無神論的中共對於與梵蒂岡關係的敏感性。

法國媒體《世界報》(Le Monde)則說,方濟各長期以來向中國伸出援手,但中國從未接受。報道稱,這位元與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幾乎同時間上任的教宗,曾至少在兩三個場合中表示希望跟習近平見面,但均無果。

隨著方濟各的離世,中梵關係或有更多的不確定性。

事實上,方濟各也因對華態度受到不少質疑,包括向北京妥協,對維吾爾人權、香港自由等議題批判不足等。下一任教宗是否還會延續方濟各的對華政策,有待時間觀察。

本文獲《聯合早報》授權轉載。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