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由王薌齋到趙道新 香港意拳之大成作:《意拳匯宗》

撰文:李開泰
出版:更新:

1928年,意拳創始人王薌齋撰寫了《意拳正軌》一文,首次將自己的拳學理念發行於世。往後數十年間,王薌齋再陸續出版了數部專著,並接受了記者訪談。後來這些文章被香港意拳學會輯錄成書,是為《意拳匯宗》。

 

《意拳匯宗》2011年11月第五版的封面

以樁為拳
按照2011年推出的第五版(修訂版),《意拳匯宗》全書共分為上下兩卷。上卷為王薌齋本人的原稿文章,下卷則為意拳前輩如趙道新、韓星橋等人的手稿。

上卷最具代表性的一章自然是《意拳正軌》,王薌齋過去曾多次表明自己乃形意宗師郭雲深的弟子,故此文內的許多條目包括「養氣」、「五行合一」、「六合」等,都能看到形意拳的影子。至於一些經典的內煉理論,如「性命雙修」、「尾閭中正」、「用力如抽絲、兩手如撕綿」等,亦能散見於各章之中。但要注意的是,王薌齋雖然沿用了這些傳統框架,然而具體內容上則早已與形意拳法大相徑庭,其中最明顯的分野出在樁法之上。

在「練氣」一節裡,王薌齋寫道「達摩參禪,東來傳道,始傳髓易筋之法,而創意拳及龍虎樁,故為技擊開山之宗」。正如【武備志】過去數次提到,達摩創拳的傳說雖然欠缺史料佐證,但卻是清末武術界的特殊身份認同,故王薌齋會採納此說亦不足為奇。然而縱觀主流的內家拳派,卻鮮有人將樁功直接與達摩扣連。即便是強調《易筋》、《洗髓》二經的宋氏形意拳派,亦不過是後人自行將其融合到拳架之中。從這點可以看到,王薌齋比一般的形意拳師更加著重樁法,甚至他視樁法為一切拳學的源頭。那樁法究竟有何獨到之處?

 

廢除套路
在《意拳匯宗》卷上的另一篇文章《拳道中樞》裡,王薌齋曾經表示:

今夫本拳之所重者,在精神、在意感、在自然力之修煉……本拳在廿年前曾有一度稱為『意拳』之名,舉『意』字以概精神,蓋即本拳重意感與精神之義也

所以對王薌齋來說,拳法的核心在於解放精神,即習者的肢體能夠與思維活動高度統一。而樁功這種靜態的訓練方式,就正好為此打好基礎:

如依上述之鍛鍊,則全身之筋肉不鍛而自鍛,神經不養而自養,周身舒暢,氣質亦隨之而逐漸變化,其本能自然之力;由內而外,自不難漸漸發達
王薌齋《拳道中樞‧站樁》

當然,樁功不能等同實際的搏擊,故在樁功以外,意拳亦有不同階段的動功訓練,包括試力、實作等。這些在《去形取意——大成拳》一文裡都有論及,此處不贅。總之相較於其他繁複的動作,王薌齋認為樁功更能符合人體的生理特性,而其他著重套路訓練的傳統流派,則不過是誤人子:既不能改善習者身心,也不能應付搏擊時千變萬化的狀態。

因此王薌齋主張全面廢除套路,並毫不諱言其時的中國武術界已經「失真」。例如他在回答記者提問時,就指出過形意拳的「五行說」不過是五種發力方式,而非甚麼互相剋制的法門。至於太極拳法就更加成為了重災區,遭後人愈改愈多套路、愈改愈神秘:

該拳原為三拳,又名老三刀,王宗岳先生改為十三式,又一變而為百四、五十式之多,此失真之一大原因也。若以養生而論,徒使精神氣質被拘而不舒;若論技擊,專為制裁肢體之用,而使有用之身成為機械呆板之物
《意拳匯宗‧王薌齋談拳學要義》

近代發展
這種銳利辭鋒自然開罪了不少流派,再加上王薌齋的師承一直存在爭議(詳見【武備志】《王薌齋》一文),意拳在當時成為了很多人的攻擊對象。然而隨著時間推演,意拳不重視套路的思想逐漸被人所接受,某些傳統武術習者亦開始跟隨王薌齋學藝。例如趙道新、楊德茂等人,便在王薌齋的理論基礎上,寫下了《道新拳論》、《站樁功拳論》等文章,這些論述便成為了《意拳匯宗》的卷下部分。

其中比較需要注意的是《道新拳論》,作者趙道新曾經參加過民國年間的擂台賽事,所以文章內增添了很多搏擊元素,包括攻擊戰術、防禦技巧、發力要點等。另外他又秉承了王薌齋破除神秘的思想,嘗試進一步將現代物理學的方法論引入到拳術之中。例如在「拳術中勁的辨析」一節,他就以幾何學去闡明抗勁、擠勁、截勁、化勁、順勁間的區別:

趙道新為解釋不同勁力而繪製的圖表,圖片攝自《意拳匯宗》2011年版

另外他又用過近似數學公式的方法,去解釋進攻成功率:

圖片來源同上

總結
這種論調是否如實符合科學,自然有待商榷。正如王薌齋本人對樁功的理解,乃至對傳統武術的批評,其實依然需要大量討論。不過這批意拳門人的手稿,卻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重要問題,即怎樣才能讓傳統武術走入現代?倘若我們真要反擊意拳的觀點,那又該採取一種怎樣的理論?是繼續恪守傳統,還是以科學說事?這種科學又該以甚麼模式呈現?

這些問題,相信就是意拳遺下給世界的其中一項重要價值,也是《意拳匯宗》能夠成為近代經典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