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零部件供應商合力泰於印度投資15.6億設廠

小米零部件供應商合力泰於印度投資15.6億設廠
撰文:鄺月婷
出版:更新:

正力攻印度市場的小米(1810)表示,其零部件供應商合力泰將於3年內,在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機市場印度投資約2億美元(約15.6億港元)。合力泰將在印度安德拉邦Tirupati的工廠生產相機模組、薄膜晶體管及指紋感測器等零部件,預期在明年第一季前開始投產,可望3年內創造6000個工作崗位。

小米4月時曾表示,公司希望把其全球智能手機零部件供應商在印度設立基地,有可能為印度帶來25億美元(195億港元)的投資和提供最多5萬個工作崗位。

據了解,印度目前正在推動本土生產移動設備,今年4月,該國決定對重要智能手機零部件的進口徵收10%關稅,包括密集印製電路板等零部件。


iPhone生產印度替代不了中國 還在臆想成為世界工廠?

撰文:陸一
出版:更新:

就在不久前,印度商業和工業部長戈亞爾(Piyush Goyal)在孟買舉行的一場論壇上說在美國關稅引發的全球動盪中看到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在他看來,全球貿易變化不僅將為供應鏈帶來公平,而且對印度有利。是怎樣「千載難逢的機會」呢?
其實在印度,幾乎所有社會精英都認為,印度是唯一一個能夠替代中國,承接中國產業鏈的國家。比如現在美國大搞關稅戰,就來了一波「印度機會論」,傳蘋果肯定會增加印度手機產量——2027 年印度生產25% iPhone的目標。印度政府更是砸下8億美元補貼,承諾每部手機發放10美元「財政紅包」,試圖復刻中國製造的黃金時代。但這可能嗎?

印度政府5年前雄心勃勃,推出總額230億美元的「生產掛鈎激勵計畫(PLI)」,希望吸引企業將產線從中國轉移到印度,藉此提升本地製造能力、帶動出口與就業,被視為振興印度製造業的關鍵政策。復刻「世界工廠」的神話實現了嗎?現實卻是五年後製造業GDP佔比不升反降,從16%滑落到14%。計劃中規劃的14個重點產業,竟有半數生產線始終未能啟動……

算一筆賬,如果按照蘋果設定2027年印度生產25%iPhone 的目標。根據市場調查機構 Canalys發布的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出貨量數據,2024年iPhone 出貨量為2.259億支,印度佔比約 5.3%;假設 iPhone 2025年銷量不變,印度生產的 iPhone 在產能翻倍後,2025 年佔比只略微高於10%,要實現25%的佔比,產能還需再翻倍。

為了擴大 iPhone 產能,蘋果的代工廠富士康在班加羅爾設立新廠房,並在3、4個月前開始試產。富士康甚至喊出「2025年印度產iPhone翻三倍」的豪言。 如果一切順利的話,2025年蘋果的印度iPhone產量將達到2500萬至3000萬台。

美國時間4月6日,商務部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在接受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節目採訪時,竭力為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又譯川普)的關稅政策作辯護。盧特尼克興奮地表示:「數以百萬計工人打軍擰著小小的螺絲來製造iPhone,這種事情將會來到美國。」(X@atrupar)

但,需要特別指出的,數據顯示,2024年蘋果於印度組裝了約1200萬支iPhone手機。核心詞提示——「組裝」。就說印度的「組裝」也都是差強人意:質檢員對着50%的良率搖頭嘆氣,歐洲消費者收到印度產iPhone後集體投訴攝像頭進灰……為什麼這樣?最簡單的道理:印度完全依靠進口零部件。

富士康在印工廠70%的精密元件仍需從中國空運,所謂的「印度製造」不過是在流水線上擰螺絲的初級工序。即便說是組裝不難,但印度的實際情況就是需要全球和中國支持。一個對比最為直接,看看本土供應商數量。印度只有10多家蘋果供應商,大部分還是外資在印度開的廠,而中國有200多家供應商。雖然蘋果在想辦法增加印度供應商數量,但是很難。

怎麼讓半桶子水的印度從組裝升級成「製造」,必然會是個新課題。要知道,印度製造的困境,暴露的不僅是技術代差。中國工廠能在48小時內調齊95%的iPhone零部件,而印度車間連一顆螺絲釘都要等上海港的貨輪;鄭州富士康的自動化檢測系統能識別0.02毫米的焊點偏差,班加羅爾的工人還在用放大鏡抽檢電路板。更諷刺的是,當印度工廠為趕工iPhone 16急招臨時工時,富士康卻在鄭州開出「入職獎勵8000元」的招聘啟事……

2025年4月19日,中國重慶,蘋果專門店內展示 iPhone 16、iPhone 16 Plus、iPhone 16 Pro 和 iPhone 16 Pro Max,吸引顧客探索最新機型。(Getty)

事實擺在眼前,蘋果在印度的iPhone生產計劃進展並不順利,又如何由印度生產線替代中國生產線?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印度製造業的弊病也越來越多地暴露而出。

首先,儘管印度擁有大量勞動力,但在高科技製造領域的技術水平和經驗還遠遠不足。與中國成熟的技術工人相比,印度的勞動力雖然成本較低,但往往缺乏必要的技術培訓和經驗。這導致在生產像iPhone這樣的精密電子產品時會出現諸多問題,而且這些問題會隨着產品的升級而不斷增多。

其次,印度的基礎設施發展水平也遠遠落後於中國。儘管近年來有所改善,但印度的電力供應、物流和交通基礎設施無法滿足製造業不斷提升的需求。這不僅增加了運營成本,還影響了生產效率和產品的及時交付。即使蘋果將部分組裝線轉移到印度,其生產仍然嚴重依賴中國的技術、設備和中間產品。iPhone設備的生產涉及眾多高科技組件,這些組件通常需要先進的技術和設備,而這些技術和設備不可能在短期內在印度實現本地化生產。

印度南部的塔塔(Tata)iPhone工廠2024年9月28日發生火災。(影片截圖)

值得鼠疫的是,印度的勞資關係複雜,工會影響力強大,這也給蘋果等外企帶來了額外挑戰。印度的勞動法因地區而異,使外企難以應對。頻繁的罷工和抗議不僅擾亂了生產計劃,還增加了公司的運營成本。此前,韓國三星在金奈的工廠發生了持續37天的大罷工,還引發了激烈衝突。據說,金奈工廠的工人的薪酬在印度是頂尖的。

簡單來說,印度生產線要達到中國的效率和質量標準,印度不僅需要技術和基礎設施的提升,更需要一支能夠適應製造業工作特點的勞動力隊伍。這不僅涉及技能培訓,還涉及工作態度和職業精神的培養。

從更深層次來看,印度面臨的挑戰來自於社會結構和文化因素。印度教對社會結構(如種姓制度)的深遠影響,它限制了社會流動性和勞動力市場的靈活性。這與建立現代製造業所需的相對世俗化、高度流動的社會結構存在尖鋭矛盾。最終,人是決定的因素。

1月20日,蘋果CEO庫克(Tim Cook)出席特朗普就職禮的午宴。(Getty)

對於蘋果等跨國公司來說,將生產線成功地從中國轉移到印度並非一蹴而就的過程,需要有長期的耐性。庫克或許沒料到,他精心佈局的「印度製造」會成為蘋果史上最昂貴的試錯。

這場鬧劇背後,藏着全球供應鏈的終極真相。印度或許可以複製中國的廠房和設備,卻複製不出珠三角「半小時產業圈」的生態魔力。當印度工廠因為一顆電阻停產三天時,東莞的一家模具廠老闆調侃:「從設計圖紙到量產模具,我能在微信群裏湊齊20個專業供應商,這種效率連矽谷都眼紅。這種根植於中國製造業毛細血管的應變能力,讓「印度製造」如何追趕?

蘋果的搖擺,恰是全球產業鏈的縮影。在印度的困局,在其他地方也是一樣的。越南能承接AirPods組裝卻造不出高端鏡頭模組,墨西哥工廠離美國更近但缺少熟練技工。中國製造用四十年築起的護城河,早已不是廉價勞動力那麼簡單。

事實上,蘋果在印度搞了好幾年之後,基本已經可以有結論了。印度和中國是完全不同的,需要認清事實,印度做不了蘋果需要的生產基地轉移。當然,在可預見的未來,印度仍只能扮演「備胎」的角色,而這個「備胎」還會不斷地漏氣,不斷地需要「補胎」。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