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戰|特朗普難將iPhone生產線搬回美國 一塊晶片需經5國處理
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又譯川普)發動的「貿易戰」對全球的供應鏈造成重大影響。有英國媒體報道,儘管有不少聲音認為在特朗普的關稅戰下,過去數十年主導貿易的「全球化」已走到盡頭,惟來自蘋果公司的iPhone成功在這場戰役中獲得豁免,因為它正正是貿易全球化下的產物。美國有1.5億iPhone用戶,iPhone銷量佔全球智能手機總出貨量的20%,蘋果卻收下將近80%的智能手機利潤,這一切都歸功於它佈局全球多國的供應鏈,其中一塊晶片就需要經過5個國家的處理方能完成。
英國泰晤士報(The Times)4月19日報道,自特朗普2日宣布「對等關稅」,其後甚至將對中國關稅提高到145%,惟他最後都不得豁免一項產品,特朗普在12日宣布豁免智能手機和電腦的關稅,這其中涵蓋了蘋果的iPhone。
據報道,美國共有1.5萬億iPhone用家,市占率高達近54%。這代表美國人一年花3000億小時使用他們手上的iPhone,就連特朗普本身都是iPhone用家,這部智能手機可謂無處不在。
報道指,如果您想定義「全球化」,只需打開iPhone手機的背面。iPhone銷量僅佔全球智能手機約五分之一,卻拿走了五分之四的利潤。這其中歸功於其佈局精密的供應鏈,幾乎貫穿地緣政治的每一個斷層線。
蘋果市值高達3萬億美元(約23.28萬億港元),去年盈利1,840億美元(約14,275億港元),關鍵原因就是它對這條供應鏈的精心設計。 《晶片戰爭》(Chip War)的Chris Miller表示:「蘋果已經將供應鏈的效率推到極致,就連膠水和螺絲都必須物盡其用。」
儘管iPhone的供應鏈利潤豐厚,惟也很脆弱。以iPhone內的微晶片的生產過程為例,這的微小晶片,尺寸還不到5便士硬幣的一半,卻是推動我們手中iPhone運行必不可少的零件。
生產一塊微晶片需經過5個國家的處理:
要生產這塊微晶片,首先需要在西班牙加利西亞(Galicia)開採白色石英塊,然後在德國貝格豪森(Berghausen)進行冶煉。這些「多晶矽」隨後被空運到美國俄勒岡州(Oregon),由一家日本公司將其製成矽晶片,然後再繞地球半圈運到台灣。
在那裏,台積電(TSMC)將接手處理這些晶圓,並按照英國日資企業Arm的設計,使用荷蘭企業ASML製造的光刻機將半導體蝕刻到晶圓上。
隨後,晶片被快速送往馬來西亞進行檢查和接線,最後抵達中國的鄭州。在那裏,台灣富士康的工人以每小時20元人民幣(約21港元)的人工,將晶片安裝到手機的其餘部分。整個生產過程,從開採原料的礦井到最後的主機板成品,每塊晶片的成本為35英鎊(約361港元)。
報道提到,多年來,蘋果一直成功保持iPhone的售價在穩定的水平。iPhone 16在美國的售價為799美元(約6200港元),與四年前推出的iPhone 12價格相同(扣除通脹,實際價格其實下降了20%)。
假若在上述的生產成本基礎加上145%的關稅,假設利潤率相同,那麼iPhone的價格現在可能要1,400美元(約10862港元)。頂級iPhone Pro Max 的價格可能會從1,199美元(約9300港元)上漲到1,900美元(約14741港元)以上,甚至有人估計其價格甚至會超過 2,000美元(約15517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