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炮】聽教聽話的國產偶像 「Man」定「娘」不是重點

撰文:香港01評論
出版:更新:

撰文:李照興

承接上文:【娘炮】陰柔美橫行  看流行文化戰場怎樣演變

2005年是中國自產新偶像元年,《超級女聲》造就了李宇春與一眾超女,引來不少討論的中性形象與新的粉絲經濟,埋下今天對「娘炮」、「中性化」審美爭議的種子。可以視作是對「娘炮」審美的前傳。
李宇春在《超級女星》中跑出,一直以較中性的形象示人。(視覺中國)

從2005年到2018年,中國流行文化發生了什麼變化?互聯網,特別是移動社交媒體的普及,改變了一切。傳統大明星,港台紅人,不再是審美的指標,當然,從old school角度而言,中國在這時期仍生產了本地的男明星,而且造型還是回到傳統雄性價值,崇尚man氣質的,譬如胡軍、張涵予等,也見到黃曉明這類人畜無害的俊男型男星,但實情是:新的偶像消費模式已徹底改變了,它轉過頭來反向塑造了哪些偶像才值得被追捧。同樣不無重要的是:新的審美及偶像受歡迎程度,得到了新的KPI (績效,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來衡量。記着,在流動網絡時代: 不被傳播轉發的東西,就等如沒有發生過。少年人們的手機生活,改變了一切,包括審美。

我曾問過中國00後,他們是如何接收流行資訊?如何得知新明星出現?又是如何迷上?得到的回應(包括他們的家長)是,通過手機和各種平板電腦;大家已習慣從不同時間和管道收看節目。少年人(大抵8歲前還能硬性規定要父母准許下才用這些設備,再大些就難以管制了)通過同齡社交群互相轉發偶像及話題,這些視頻和討論組,都是父母不知就裏的。一般而言,少年對偶像的支援持久度實在不高,一年後再見同一個小孩的話,他會告訴你已不再喜歡之前的那個偶像。主要由 8歲至大約18歲的少年組成的群體,通過他們過剩及不成正比的社交參與度,訊息流量定奪了偶像的受歡迎程度。

換句話說,在現實環境中,他們所沉迷的那些符合他們審美的偶像,可能並不佔絕對優勢,但在社交媒體可評估的換算中,他們的喜好卻最為顯眼,這製造了一個流行美學的假象,使人錯以為這群體的選擇就是主流的選擇。

+1

就是在此消費背景和(不對稱的)發聲主流的背景下,我門才能談今天的中性化,以至娘化審美(兩者又有分別)。龐大的中國消費市場,其流量及傳播力,觸發並放大了這審美爭議。在新消費模式的論述下,KPI成為新的行事邏輯,因而出現了這時代對偶像的最重要考核要求:能「帶貨」的偶像,才是真偶像!「帶貨」在這裏指無論是帶動流量,抑或真的帶來交易。故此,教育部門在針對學生的開課日節目中,要用在此目標群眾中,最受歡迎的新偶像來刷流量。而終極的問題變成:為何是這批被認為是娘炮的偶像?

「娘炮」這個詞語,可能帶貶義(當然,女性主義者或會提出抗議),先不用這特定的,近似「乸型」的標籤,而單純討論中性外形的話(包括男兒身女性化或女性身男性化),放在現今中國流行文化處境,這首先是個市場營銷的問題。

少年人對中性形象的迷戀不難理解也非新事,處於性別模糊期,男女定型的偏見還未確立,女的愛看女性化男生,或男生愛帶陰柔氣質的,兩者基本上都得到接受。它切合了男女生性別未全發展成熟的過渡時代,就算真實年紀過了,心理上大家仍想停留在那時代那年紀的心態。

單孩制度下過度呵護男生

對於所謂「娘炮」的想像,則稍帶有中國國情,一說是之前單孩制度對男性孩童的過度呵護,另一是學校的教化,偏愛表現較佳的女學生,使同齡男生傾向把自己女性化去迎合這價值。這些審美趣味其實問題不大,可是被放大之後,爭議即來。但不論是哪種心理或社會背景,它都經歷了一層偶像工業的加工,而且這並非原創,反而主要是引進韓國天團的培訓方式,粉絲各種星應援的支持,創造了一個前所未有的中國本土偶像經濟。

內地當紅組合TFBOYS。(視覺中國)

以幾代小鮮肉的冒起為例,這新興的偶像市場發展不俗。2013年,TFBOYS(帶點諷刺是原本意思是The Fighting Boys) 以平均14歲之齡率先出現,大家才醒過神來,轉頭問自己孩子,那三人誰是誰?2016年,三個少年已上春晚演出。那也是小鮮肉這名詞開始被大量使用,同年從韓國男團EXO出來的鹿晗也登上了話題頂峰。在你還未能充分認清誰打誰的時候,NINE PERCENT 九人組的蔡徐坤、范丞丞、黃明昊、朱正廷等已是再下一代的新紅人(捧的方法包括在紐約時代廣場的著名廣告牌上登出他們的巨照)。他們每個偶像,真真假假,微博粉絲量隨便上千萬計,以至有個笑話是,不要得罪蔡徐坤,因為招惹他的話,就等如跟9億多人過不去,說的是他們之間各種明星朋友之粉絲總數。

但其實,他們流行的本質不因為娘或中性,而是一種可被輕易傳播或某程度上可被模仿的漂亮主義,藉由這少年一代人喜愛的玄幻穿越故事及校園小說綜合世界觀而來的美學根據。這是一種可複製的美感,通過整容化妝、髮型髮色處理、手機P圖軟件,達到一種起碼在外形上可企及的形態。粉絲們有高度的參與性,你不僅有份把偶像捧成現在這地位,你也可以在外形上變成你偶像一樣!

NINE PERCENT 九人組的蔡徐坤、范丞丞、黃明昊、朱正廷等已是再下一代的新紅人。(視覺中國)

就是說,粉絲在這時代的消費要求及滿足完全不同,再沒有上一代老明星那種距離,而是全民狂歡的一份子。他們的問題不是娘炮或空有所謂的漂亮,而是作為演藝人士,他們還沒有好的作品面世;模糊的個性和外形、源於工業批量生產。當然,粉絲之間或者不同意,反而認為偶像各有不同特色,在粉絲團之間,各為偶像的競爭也不是秘密。

《紐約時報》評論中國這股偶像風潮時指出,那是一種由帶有國策性質的扶持手段引發的效應。官方寧願看到一些源自本國「自主研發」的國產偶像,也不願國民過度沉迷外國偶像。而且,國產偶像看來聽話得多。對的,中國青年偶像的反叛精神已經蕩然無存,他們的外形有時非常街頭,故作反叛,但其實經細緻考究,順利把外國憤怒的嘻哈聲音,變成中國乖乖仔的真人騷或商演秀。沒有了青少年的反叛質疑內在精神,青少年外形是man是娘,在此都已不是issue了。

上文節錄自第129期《香港01》周報(2018年9月17日)《中國男性審美情緒變遷  娘炮偶像風潮 撼動性別刻板印象》。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