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無障礙.四】民間策動藝術通達 政府未見積極

撰文:歐陽翠詩
出版:更新:

上文提到,香港盲人輔導會是本港口述影像的重要推手,並引入外國專業的培訓指導,多年來主要以義工服務的方式提供口述影像電影的服務,令視障人士可以「看得懂」電影。香港口述影像協會創辦人梁凱程也是受到在該會做義工的經驗啟發,展開了她在口述影像方面發展的道路,也親自到外國修讀相關課程並回港透過申請不同的基金項目,加強公眾對口述影像的認知,並以口述影像的形式推動傷健共融。這十年來依靠有心人士去發展的口述影像項目,又應否如外國般以一門專業的模式引進,或是以立法形式提供服務?此文章為《藝術無障礙》專題之四

香港口述影像協會的梁凱程主力做口述影像的培訓和推廣工作,配合不同的口述影像活動,還會用上不同的觸感道具。(鄧倩螢攝)

梁凱程相信口述影像的重要性,也認為需要逐步增加公眾的認知,到有一天,像字幕一樣普及。「我的期望是什麼呢?有一天見到電視機有個按鈕,可以按『口述影像』。」她這樣期盼。「我們常說『行街、睇戲、食飯』是香港人的娛樂,視障人士都需要娛樂啊!」

對於應不應在義工服務外推廣口述影像專業化,陳麗怡則認為專業和義工服務都應該做。她提到,現時的口述影像服務偶爾有受薪的工作,最理想是令受薪工作更穩定。若然很多戲院都有口述影像服務,便能增加多點人手去做。「不過我認為仍要有義工這部分,專業化之後成本增加,寫(口述影像)稿要花長時間,受薪的話可能真的要幾千至一萬元。成本高了,變相願意做的機構可能少了。」

以口述影像電影來說,她指部分機構若只需付電影票價,較能負擔預算。若需要再付一筆口述影像稿費或專業聲音演繹費用,可能會窒礙他們選擇口述影像服務,安排視障者看電影的場次亦會相對減少。

這群義工是不計較、不怕付出的人,有一顆服務的心,他們的滿足感來自於看到視障人士很投入、大聲笑、流眼淚,同喜同悲。
香港盲人輔導會訊息無障礙中心經理陳麗怡
口述影像員在錄音室錄製的口述影像聲道電影光碟,可供視障人士在家觀看。現時香港盲人輔導會已製作了16部附有口述影像聲道的電影光碟。(鄧倩螢攝)

專業與義工服務 各具價值

陳麗怡認為,「義工形式仍值得保留,我們的義工有專業的水準,惟難以大規模去做。好處是這群義工是不計較、不怕付出的人,有一顆服務的心,比起受薪的服務或有過之而無不及。有時一個人加上那團火就不止於此,他們的滿足感來自於看到視障人士很投入、大聲笑、流眼淚,同喜同悲,所以兩者有各自的存在價值。」

2011年,香港盲人輔導會得到商務及經濟發展局轄下的「創意香港」資助,舉辦了「香港電影口述影像發展計劃」,邀請外地專家趙雅麗和Joel Snyder為專業口述影像訓練工作坊擔任導師,指導及培訓約130位參加者。計劃更設有口述影像電影的實習技巧訓練,讓學員實踐理論,其中71人同時取得理論及實踐的相關證書。

陳麗怡表示,完成培訓後有近50人繼續留下來服務,約30人擔任口述影像員,有部分人因為工作繁忙等原因轉做場務等義務工作,多年來仍有不少新人加入。

除了培訓新的口述影像員外,梁凱程也樂於親自做口述影像員。圖為《非同凡響》口述影像共融場。(The Grand提供活動場地/香港口述影像協會提供圖片)

自2009年起至今年7月,香港盲人輔導會共舉辦了286場電影欣賞會,有超過1.4萬人參與。當中除了視障人士外,機構鼓勵他們的家人朋友同行,讓健視人士能了解視障人士的需要,以及口述影像的概念。

同樣希望透過口述影像推動共融理念的梁凱程,亦在口述影像協會設計了培訓課程,像師徒制般讓學員實習,跟隨她做不同形式的口述影像服務。她表示, what to describe(描述什麼)、how to describe(如何描述)、when to describe(什麼時候描述)是口述影像學習的重點。她指出,有些能力較好的學員約需半年培訓成材。

「每次做完一場口述影像,或是出席一個導賞活動,見到他們很開心地笑,你了解到活動提供了一個機會,讓他們走入社區,和別人互動,有更多的社區參與。」放棄講師工作、全心投入口述影像的梁凱程表示,看到視障人士開心地笑的樣子,是沒有其他事情可以取代的。

維港立體模型、球場觸感戰術板及木乃伊道具等,都是協助視障者參與口述影像導賞活動的好幫手。(鄧倩螢攝)

口述影像協會舉辦的活動多元化,包括電影觀賞、博物館導賞及戶外參觀活動等,讓視障人士走進社區。適逢今年世界盃盛事,他們更舉辦了口述影像世界盃,部分沒有去過酒吧「睇波」的視障人士,有了第一次去酒吧看球賽的經驗。

「我那時問他們想不想看世界盃,他們就說『想啊想啊』,我提出不如搞一場酒吧口述影像世界盃,他們就說『好啊好啊』,他們當時很雀躍。他們當中有些約20多30歲,只因為有朋友說酒吧危險,結果連酒吧都沒去過。」梁凱程說道。

早前的口述影像世界盃活動,讓部分視障會員第一次到酒吧「睇波」。(香港口述影像協會提供)

口述影像世盃 視障者首次「落吧」同歡

即使電視節目的足球賽事有旁述,但一般旁述員不會跟觀眾說球到了哪裏,也未必仔細描述球員的動作。當時口述影像協會做了一些觸感戰術板,讓視障人士可以摸到球場、佈陣。

「有部分人未認識球賽(規例),先讓他們知道龍門在哪裏,線在哪裏,(觸感戰術板)全部都是凸起的線條。我們會說『罰角球』、『禁區』,但到底是什麼呢,要讓視障人士知道、有一些印象。」在中場休息時,他們更可摸到球隊佈陣。

口述影像協會通常找專業人士做相關活動的口述影像,口述影像世界盃的足球口述影像員是教練和領隊,醫學博物館導賞更邀得微生物學博士擔任導賞員。

在球賽開始前,視障人士先透過觸感戰術板了解球場的佈局。(香港口述影像協會提供)

梁凱程直言,「足球口述影像是即席的,好老實說,我自己都講不到,但我可以傳授技巧,讓口述者可以講到。」

一直以來,政府推動藝術通達的角色較被動,公眾對於藝術通達的認知不足,主要靠非牟利組織推動。事實上,部分在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提供的文娛活動,已設有藝術通達服務,讓殘疾人士參與其中。然而,這項服務主要是服務使用者主動提出要求,或是部分有心的藝術團體主動提供服務。

2011年,在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的支持下,香港展能藝術會開展了為期五年的賽馬會藝術通達計劃,並成立香港首個藝術通達服務中心,提供諮詢、培訓、公眾教育,以及配合不同需要的通達服務,以推廣藝術同參與的理念。

2015年,香港展能藝術會曾發起聯署行動,指出政府部門的藝術行政人員及其委託的藝團對聯合國《殘疾人權利公約》及藝術通達服務知識匱乏,令團體在執行時困難重重,亦剝削了服務使用者欣賞藝文節目的權利,故要求政府主辦或資助的藝文節目加入藝術通達服務,讓殘疾人士能無障礙地選擇藝術節目及活動,落實享有其與生俱來的基本人權。

口述影像以外,藝述通達還包括了很多其他的項目,在開設不久的大館,又是如何做到通達導賞的?詳情請看︰

【藝術無障礙.五】大館通達之旅 軟硬件相輔相成

上文節錄自第131期《香港01》周報(2018年10月2日)《藝術無障礙》專題中的《民間策動藝術通達 政府未見積極》。

相關文章:【藝術無障礙.一】彭晴用聲音導航:視障人士也有欣賞藝術的權利【藝術無障礙.二】口述影像撰稿員為消失的光影 重構弦外之音【藝術無障礙.三】民間推廣口述影像 陪視障人士上天下海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