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藝術】毀壞、反買賣和虛無主義 另類藝術之美惹哲學反思

撰文:香港01評論
出版:更新:

藝術品經歷千百年,中間總會遭到破壞與毀損,卻成就了另一種缺憾美。我們發現龐貝古城的牆畫殘片,又或是無手的愛神維納斯,都已成藝術史上無可取代的珍品,留下時間痕迹的損毀反倒為藝術作品平添嶄新的美感與歷史感。撰文:曹民偉

古代藝術的毀壞與重生

中國元朝著名畫家黃公望繪出畫中神品《富春山居圖》,誰知來到清朝,收藏家吳問卿太愛此畫,在離世前決定將此畫用作陪葬而丟到火爐中,幸得其姪子從火堆中搶救出來,可惜畫卷已經被火燒成一大一小兩段,小段如今成為收藏於台北故宮的《無用師卷》,而較長一段則成為留傳於浙江省博物館的《剩山圖》,絲毫沒有影響兩半殘缺畫作的藝術瑰寶地位。2011年兩幅畫卷在分隔361年後於台北故宮合璧展出,並啟發由劉德華主演的奪寶大電影《天機:富春山居圖》。

圖為留傳在浙江省博物館的《富春山居圖》殘卷之《剩山圖》。(視覺中國)

去年在香港舉行的故宮展重現了乾隆的私人書房「三希堂」。原來「三希堂」之名源於皇帝最珍愛的三件稀世書法之寶,然而三件都是殘缺不全的法帖——《伯遠帖》、《快雪時晴帖》及《中秋帖》,前者是晉朝人王珣的一張殘信紙,寥寥四十七個字已成千古奇書,後兩帖是後人臨摹的王羲之與王獻之書信殘片,一樣成為帝皇珍藏。

環顧今天的博物館,古代的陶瓷經過修修補補一樣奉為珍藏,唐三彩出土時由於年久日遠,大多數都已成碎片,再東拼西湊才回復原形;1959年有一位農民在田裏發現一件人面紋青銅鼎,敲成十幾塊賣予廢品回收站,最終這消息傳到了文物部門,花了兩年多時間才從盈山的廢品倉庫上找回剩下的部分,重新拼砌而成這件世上獨一無二的人面方鼎……一件古物的毀滅與永存,彷彿冥冥中早有定數。同樣,德國珍貴的佩加蒙博物館(Pergamon Museum)也出現類似情況,在二次大戰時,博物館內整個佩加蒙神殿幾乎被炸成了碎片,然而德國人饒有心機地將數以百萬計的碎石重新拼湊回復原貌。今天人們看到戰爭在古希臘神殿上留下的重重傷痕,倒令歷史藝術品更添時代意義,一樣是人間臻品。

1995年,中國藝術家艾未未就創作了一組奇怪的藝術照片,三張一組的攝影作品《摔破漢甕》,就是拍攝艾未未自己親手將一個二千年歷史的漢朝陶甕摔到地上成為碎片,據說單就這漢朝陶甕就已價值過百萬。這組作品其後在香港拍賣,原先估價160至250萬港元,結果拍出了488萬港元。

中國藝術家艾未未拍攝自己親手將一個二千年歷史的漢朝陶甕摔到地上成為碎片,創作出攝影作品《摔破漢甕》。(Gettyimages)

反對藝術被買賣

近代發展出來的地景藝術,其背後亦有理念——藝術品不應被放置在美術館之中,更不應該變成有錢階級的收藏品。這也是一種藝術的平等化與無限化,讓藝術重新回歸到生活的層面。這些地景藝術由於短暫存在,也讓任何人都可以走進去參與,變成了生活中的一種遊戲與幻想行為。

原籍保加利亞的Christo於1958年在巴黎遇上了妻子Jeanne-Claude,自此成為世界藝壇的一對俠侶,他們的創想奇詭,由初時綑包起細小的桌椅與人體,一直到綑包起整個自由神像、柏林國會大廈、倫敦塔、加州海岸線、巴西基督像、巴黎新橋、巴黎鐵塔等等,每次都令人瞠目結舌。藝術界將他們的作品定義為「地景藝術」、「環境藝術」,或者「偶發藝術」。事實上,他倆的構想正是一種反藝術買賣的概念,他們包裹巨大的建築物,幾天後一切包裹布被拆走就全無痕迹,僅留下人們美妙的記憶。其後,收藏界發現即使無法買下整個地景藝術,卻可以買下其中的構想過程,像Christo兩人為申請包裹起整個柏林國會大廈,中間需要通過好幾十個政府機構,來往多年致信申請,還有許多的繪製草圖,結果這些都成為了奇貨可居的收藏品,人們假借收藏了這些文件就是收藏了整個包裹藝術品的意義。

保加利亞藝術家Christo偕同妻子,包裹巨大建築物,進行反藝術買賣的創作實驗。(視覺中國)

這種反對藝術被買賣的想法,也延伸到許多藝術家不同的範疇之中,像達達主義藝術家杜象(Duchamp)早在1917年隨手拿一個便盆在上邊簽個名,然後名之為《噴泉》,想不到這種超現實的現成品創作定下了一個劃時代的意義,為往後的概念藝術與行為藝術等開拓了更遼闊的視野。主張偶發藝術的德國人約瑟夫.波依斯(Joseph Beuys)晚年於第七屆卡塞爾文獻展上創作了一項《7000棵橡樹》藝術展,他種下第一棵樹,然後尋求卡塞爾市政府和市民的支持,在市內街道種植七千棵橡樹,每兩棵樹中間放置一塊巨大的玄武岩,當七千塊玄武岩共計數十噸巨石堆放於美術館前,確實成了令人永誌難忘的行為藝術,象徵追求永久和平與回歸自然的終極目標。

藝術的虛無主義

在剛過去的蘇富比拍賣會上,有一件出自中國當代藝術家之手的「徐震超市」,這個2016年創作的超市系列作品,外表看起來跟一般超市毫無分別,裏邊貨架上物品琳琅滿目,然而每件貨品包裝裏邊都是空空如也,只剩下一個外殼包裝,卻任由人們購買,定價與物品的原價相同,這是對今天包裝得美輪美奐的商品,裏邊其實都是虛空內涵的一記諷喻。

在開幕當天,真的有許多藝術愛好者去購買這些空無一物的「藝術品」,這家「徐震超市」作品在每個地方建立起來,估價為90至150萬港元,成功投得的買家可獲徐震親筆簽發的「超市獨家代理權證書」。這家「超市」的虛空令人聯想到六十年代著名的概念藝術家伊夫·克萊因(Yves Klein)於1959年創出一個非物質藝術,有一位意大利買家想購買他的非物質藝術,於是一起來到塞納河邊,當着見證人面前,將一件《非物質的繪畫感受區》(實為一張收據)交予買家,買家則付給藝術家一片金箔,然後藝術家將金箔扔進河裏,並要求買家即時燒毀收據,這段藝術交易就完成了。

圖為象徵虛無主義的中國當代藝術家作品「徐振超市」。(視覺中國)

其實,香港本土也有一位概念藝術家白雙全,2006年他在釜山做藝術展覽時就想到小時候住在公屋翠屏邨,跟兩位弟弟共用房間,50呎的小房間可以聽到彼此的呼吸聲,那時腦海中時常想到要多久時間才能完全吸下整個房間的空氣呢?那次在釜山做展覽時,他就在一間房間裏,呼吸裏邊所有空氣,每天只做一件事,就是把空氣吹進一個個膠袋裏,一直將膠袋堆滿房間,讓觀眾看到數以千計的充氣膠袋,經過十天時間,一個個的空氣膠袋終於佔據了整個房間的每個角落。

這樣的藝術太過虛無縹緲嗎?中國著名藝術家徐冰於2002年提出一件關於「九一一世貿大廈」的創作計劃,當時由於事情太敏感沒有藝術館敢接受,直至2004年英國威爾士國家博物館才接納了這件作品,徐冰將在「九一一事件」後收集回來的塵埃吹到藝術館的地上,經過24小時待塵埃落定,展廳地上以粉塵留下兩行來自中國七世紀六祖慧能回應禪師神秀的禪語:「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As there is nothing from the first, where does the dust   itself collect?),構成了作品《塵埃》,並獲得第一屆「世界藝術獎」 (Artes Mundi)。

中國著名藝術家徐冰關於「九一一事件」的藝術作品《塵埃》。(視覺中國)

今天各式奇怪的藝術品都會被收藏家珍藏,甚至在拍賣會上創出天價,牆上塗鴉、空氣、死去的動物、塵埃、燒毀痕迹、空包裝盒……大眾看着富有收藏家之間瘋狂爭奪地毀滅藝術品,只有冷眼旁觀的份,也許正好用上這種本來無一物的唏噓心態吧!

相關文章:藉破壞追求 豈止Banksy一人

更多《香港01》周報特約撰稿人曹民偉文章:由寮屋棺材房到水管貨櫃屋 怪誕城蝸居新傳洋溢舊情懷 10本刻畫舊時代記憶的書聞着咖啡香打書釘 新型書店成千禧世代新蒲點

上文節錄自第133期《香港01》周報(2018年10月15日)《塗鴉、毀壞與虛無主義   另類「反藝術」之美》。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