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未來】互聯網衛星籠罩地球 加劇太空垃圾危機?

撰文:孔祥威
出版:更新:

一眾新舊科技公司正計劃發射大量衛星,提供能覆蓋全球互聯網大小角落的互聯網服務。然而,即使這些公司能夠順利生產如此大量衛星,實際操作又是否可行?而進一步放置如此大量衛星,又會否令早已十分嚴峻的太空垃圾問題雪上加霜?最後,當解決種種技術問題都迎刃而解,又是否就此人人有網上?

【科技.未來】衛星互聯網重臨 新太空競賽經已展開?

而當解決了生產線,下一步將是確保如此大量的衛星能夠順利操作。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的電腦科學教授Mark Handley利用SpaceX交予FCC的申請文件資料,上月初以電腦模擬Starlink運作。

他對馬斯克的計劃感到樂觀:「總括來說,我認為概念可行,而且SpaceX一直在各種技術上有所突破,例如衛星使用的無線相位陣列(phased array)和激光連結等。SpaceX需要同時追蹤大量目標並維持高數據傳輸率。我有信心SpaceX是可以做到的,只是需要點時間。」畢竟,無論硬件還是軟件,「從來沒有互聯網商試過管理這種網絡。」

安全是另一個問題。地球同步衛星與地球的相對位置不變,很少互相碰撞,但Dyer提醒,這些星座計劃就不一樣:「若有成千上萬的衛星,互相碰撞機率自然大增。」OneWeb創辦人Greg Wyler也承認,管理星座將十分困難,因為這些低成本的小型衛星每個只配備少量能源。若面臨碰撞,根本難以作出回應而避之:「你可以做什麼?除了吃爆谷,你什麼都做不了。」

碰撞風險不容小覷。FCC擔心,發射如此大量衛星,或有可能加劇現時已十分嚴重的太空垃圾(orbital debris)問題。據美國太空總署(NASA)追蹤,現時共有21,000塊直徑10cm以上的太空垃圾,1至10cm的約有50萬塊,小於1cm的更有過億。垃圾雖小,但由於在軌道上轉速極快而潛在危害甚大,例如FCC委員Jessica Rosenworcel就舉了一個例子:「一把太空人不小心弄丟的螺絲批圍繞地球以時速21,600英里飛行了35年,以這種速度,一件常見家庭用具也可造成浩劫。」

NASA軌道碎片首席科學家Jer-Chyi Liou的團隊研究成果刊於9月出版的NASA《軌道碎片》季刊,他們參考了要建造大型星座計劃的公開資料,假設了幾個情況,包括將發射6,700和8,300枚衛星,每個重330或660磅,並在軌道上運行五年,模擬太空垃圾的情況。他們發現,若星座有90%被準時清理,則未來200年將有260次碰撞;若清理率達99%,碰撞將降至34次,僅略高於現時風險。因此他們建議99%的星座衛星服役期滿後必須清理;而歐洲太空總署去年也發表類似研究,表示這些星座棄置率需達95%。

太空垃圾若惡化,或構成凱斯勒現象(Kessler Syndrome),垃圾完全籠罩地球。圖為歐洲太空總署(ESA)發佈的合成照(視覺中國)。

據跨國太空機構太空垃圾協調委員會(IADC)現時指引,衛星須於任務完結後25年內清理。但是按這些星座衛星每五年替換一批的頻率,第一批到期清理之時,就已發射了六次。這些軌道碎片或會造成凱斯勒效應(Kessler Syndrome),即引發連鎖碰撞,製造更多籠罩地球的碎片,以致無法再升空。

意識到問題的FCC在今年10月底發布了建議書,向衛星業者列出各種限制太空垃圾的方向,例如改良衛星設計、改善服役完結衛星撤離軌道的方法等。至於Liou的團隊則建議,星座衛星設計上需減少太空垃圾撞擊損傷,而爆炸率需確保在千分之一或以下。

但FCC和NASA都不是太空垃圾監管機構,提出這個假設的前NASA科學家Donald Kessler就憂慮:「他們真的會按時清理?過去只有約一半太空任務有依足指引,當中又以美國的往績最差。可能因為終究沒有具執法力的監管機關。」再者,加州州立大學多明格斯山分校(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Dominguez Hills)資訊系統教授Larry Press提醒,低地軌道橫跨之處遠不止美國:「你是否樂見SpaceX在某地區壟斷?他們是否需要受監管?誰可監管?他們超越國界,FCC在其他國家沒有任何權力。」

科學界正試圖用不同方法清理太空垃圾,圖為NASA去年9月釋出的照片,名為NanoRacks-Remove Debris的衛星,可收集太空漂浮垃圾,並將其燒毀於地球大氣層。(視覺中國)

一些業者也有所自覺。例如SpaceX就在11月初向FCC申請修正,原定在1,110至1,325公里高軌道發射4,425枚衛星,而後改為將其中1,584枚衛星由1,100公里降至550公里。SpaceX聲稱這可減少16枚衛星(本來申請1,600枚),而且衛星接近地球的話,服役期滿後更容易被大氣粒子拉向地球,離開軌道而燃燒殆盡;同時可簡化衛星設計,並進一步降低延遲至15毫秒。而OneWeb也早已承諾會在衛星期滿兩年後將之撤離,並聲稱其星座設計可快速把壞掉的衛星移離軌道,減低風險。也有初創公司如Altius Space Machines正研究太空載具修理或補給衛星等。

國際間如何協作還有另一重考量。Wyler透露,OneWeb接觸過的國家監管人員都不放心,因為一直以來,國家都能控制國內網絡與國際間的連接,而衛星互聯網或會挑戰這種控制,製造出他們無法監控的路徑。有些國家願意與他國共用閘道,但有些卻擔心會被第三方監控網絡或竊取國家機密。

真正上網需求

若順利克服這些問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Vincent Chen認為,這些新的衛星互聯網計劃能否成真將取決於顧客支付的意願:「技術上可行不等於經濟上可行。10元或1元也許有可能,但非洲有多少人能每月付100美元使用這些服務?」Press則留有希望:「我估計,這些公司的收費將因地而異,即使最窮的地區也有可能負擔得起。」

衛星互聯網的目標市場,到底能否負擔得起上網費是一大疑問。科技公司需要認真思考,如何真正讓人人上網。(視覺中國)

但更根本的或許在於,到底一眾衛星業者有沒有認真了解過,那些未能上網的人是否真的如此渴望上網?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狀況對衛星互聯網的鴻圖大計又有何限制?行業分析師Mansoor Shar認為有待觀察:「從需求角度來講,這些大型星座到底有沒有足夠市場,仍言之尚早。」

Northern Sky Research分析師Lluc Palerm-Serra解釋:「衛星業者要『連結另一半人口』,但現實是當中有三分之二是他們自己選擇不連結的。」他認為原因可能是上網費太貴,或對於上網可以提供的事物不感興趣,例如網絡醫生或職業訓練,又或他們根本不懂上網:「要彌補網絡覆蓋的不足,衛星是很好的工具,但對於這些因素沒有多大貢獻。」

Palerm-Serra建議,這些公司可以與當地政府或私人機構合作,教導當地人上網。一些國家已有展開類似計劃,例如墨西哥的Conectado、哥倫比亞的Vive Digital、澳洲的nbn等。衛星公司也可與當地互聯網業者合作。而Shar則認為,更重要的是先滿足發展中國家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食物和乾淨食水都是很多衛星公司的目標市場所缺乏的,所以,我不太肯定當地人是否真的關心能否上網?」

上文節錄自第144期《香港01》周報(2018年12月31日)《科技巨企紛紛進場 衛星互聯網引發新太空競賽》。

相關文章:【科技.未來】衛星互聯網重臨 新太空競賽經已展開?

延伸閱讀:新太空時代:從政治角力到商業競賽特朗普命NASA轉型 太空商業化未得美國人心

各界重返月球 是競賽還是合作?降低升空成本 貝索斯要太空探索遍地開花

抗宇宙輻射 自製氨基酸 要咩基因先可以住火星?改造基因適應太空 你有無資格生存?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