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啤酒】杯杯有典故 百般滋味總有你口味──艾爾篇

撰文:吳迪
出版:更新:

從釀酒工序而言,啤酒可分為Ale(艾爾)和Lager(拉格)。Ale採用上層發酵酵母,Lager則採用下層發酵酵母。其實,萬變不離其宗。所有啤酒皆由水、麥芽、啤酒花和酵母釀造而成,風味各異的成品,不外乎來自這四種原料及釀製過程的細微差異。縱然無人可深入認識每一款啤酒,但只要熟悉Ale及Lager啤酒之下的各個基本種類,便可輕鬆成為點酒達人。

啤酒可分為Ale(艾爾)和Lager(拉格)。Ale採用上層發酵酵母,Lager則採用下層發酵酵母。而萬變不離其宗,所有啤酒皆由水、麥芽、啤酒花和酵母釀造而成,風味各異的成品,不外乎來自這四種原料及釀製過程的細微差異,只要熟悉Ale及Lager啤酒之下的各個基本種類,便可輕鬆成為點酒達人。(資料圖片)
Ale 艾爾:自農業革命以來,啤酒在人類文明史一直佔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經發酵釀製而成的啤酒,曾是日常飲食的重要卡路里來源;而高溫沸煮的過程也起到消毒效果。如今啤酒更以休閒飲品,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作為啤酒中最傳統的種類,Ale經歷了不少轉變,尤其是在近幾十年的「手工啤酒革命」期間,Ale被賦予不少此前傳統工藝想像不到的可能。 整體而言,Ale類啤酒多於攝氏20度左右的環境下釀造,使用更多麥芽和啤酒花,更為複雜,酒精濃度偏高,香氣及味道皆更為醇厚。(Getty Images)
Weizenbier(ABV≈4-6%;IBU≈5-25): 對新接觸手工啤酒的人而言,這可能是最容易接受的類別,往往也受女生所喜愛。Weiss在德語中意為小麥,Weizenbier即小麥啤酒。荷蘭、比利時等地的叫法不同,Witbier、Wheat beer、Hefeweizen都與Weizenbier屬同一類型。 (Getty Images)
一款優秀的Weizenbier麥香濃郁、甘甜飽滿、酒體渾濁、酒精度不高,色澤由金黃至淡棕各有不同。在常見的大牌工業啤酒中,較為叫座的1664 Blanc和Hoegaarden都屬於Weizenbier的範疇,乃至7-11便利店常見的Paulaner和Erdinger等皆以釀製此類啤酒而聞名,至於德國巴伐利亞地區的教士釀酒廠Weihenstephan,更被冠以Weizenbier佼佼者名號。 當然,以上五款皆為工業啤酒中的範例。具體到每一個手工啤酒的釀酒師,對於Weizenbier皆有自己的見解,而且配以士多啤梨、芒果、西瓜、胡椒,甚至是泡菜等材料,令該種類有極大的塑造空間。(Getty Images)
Pale Ale 淡色艾爾(ABV≈4-13%;IBU≈25-100): Pale Ale可謂手工啤酒之中最重要的品類,亦是近幾十年各國釀酒師各利其器的領域。一家酒廠能否釀製一款出彩的Pale Ale,往往是能否打響名號的評判標準。 足量的啤酒花在釀製過程中釋放出A酸,令其成品入口時苦而不澀、清爽解渴,且伴有淡淡回甘。金黃至琥珀色的色澤,酒精度適中,加之麥芽與啤酒花均衡的味道,令其最適合第一杯飲用。
IPA (ABV≈4-13%;IBU≈25-100):Pale Ale最初起源於英國,隨着昔日大英帝國版圖的擴張,Pale Ale也演變出各種種類。當中最出名的非Indian Pale Ale(IPA)莫屬。駐紮於印度的英國殖民者,如期盼甘霖般等待着由英國運來的Pale Ale。然而,在蘇彝士運河1869年開通以前,英國前往印度的船隻皆需借道南非好望角,一趟單程行程動輒耗時四至六個月。在缺乏冷藏系統的情況下,着實沒有有效保存Pale Ale之法。既然如此,那便只有在釀造時加入大量啤酒花,仰仗其本身的防腐功能及更高的酒精濃度。這種味道厚重,酒精度數動輒高達7、8乃至更高,往往帶有香味各異的啤酒,反而一炮走紅,得到人們的青睞。
APA(ABV≈4-13%;IBU≈25-100):當手工啤酒近幾十年於美國崛起,在Anchor Brewing的帶領下,就地取材使用北美啤酒花,其香味濃郁、刺激感強的特徵,令Anchor Brewing的招牌酒款Liberty Ale一問世即震驚各界。眾釀酒師緊隨其後各自嘗試,終使得American Pale Ale(APA)逐漸成長為獨立的Pale Ale種類。為了區分不同啤酒花,部分廠家會將由北美啤酒花釀製的IPA稱作AIPA。
Stout / Porter(ABV≈5-13%;IBU≈40-100) 若論多元性,恐怕只有Stout(司陶特)才可以與Pale Ale相比。味濃、色重、高酒精,麥芽在經過烘烤後釋放出鮮明薰香,令Stout有了其獨具一格的味道,廣受啤酒愛好者喜愛。港人所熟知的Guinness,便是以擅於釀製Stout而著稱的英國工業啤酒。(Getty Images)
講到Stout的歷史,則與另一個常見種類Porter是分不開的。兩種啤酒的共同點,在於都使用烘烤過的麥芽釀製,色澤偏深且渾濁。自Porter於十七世紀末始創後,迅速在十八世紀的倫敦酒吧大行其道,而彼時的釀酒師也通過微調配料、提高酒精度各顯神通,Stout亦由此而生。因此,今天當人們在酒單中看到Porter時,可期待一杯色澤暗而渾厚、麥味十足的濃度啤酒;而Stout則在此基礎上更為濃厚,且有着譬如牛奶、生蠔、朱古力等各異風味。至於諸如Double Porter、Extra Porter等酒品,基本可被視作Stout的同義詞。(Getty Images)
直至十九世紀末Pale Ale興起之前,Porter / Stout一直是英國最受歡迎的啤酒。在那漫長的過程中,除了最傳統、無甚甜味的Dry / Draught Stout外,還誕生了因添加乳糖而富有牛奶味的Milk Stout,因在釀造過程中投擲燕麥而帶有獨特酸苦味的Oatmeal Stout,因選用朱古力麥芽等深色麥芽而散發渾厚朱古力味的Chocolate Stout,以及加入生蠔或濃縮蠔油而盛行一時的Oyster Stout,品類各異。(Getty Images)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資深發燒友頗為熱中的烈度Imperial Stout,與IPA的產生歷程類似。十八世紀期間,英國的啤酒出口逐漸成為一門生意,而Stout則在波羅的海區域及俄羅斯找到了最熱中的愛好者。據聞,沙俄皇帝葉卡捷琳娜大帝及其皇室最鍾愛的啤酒便是英國的Stout。為了投其所好,英國釀酒師也為善飲的俄羅斯貴族訂製了更為濃烈的酒款,是為Imperial Stout,酒精度基本以9度為起點,甚至可達到與紅酒和清酒一般的14%、15%。自此,凡是以「Imperial」命名的啤酒,無論是Stout還是IPA,皆異常濃烈,酒精度一律在10%以上。(Getty Images)
Sours(ABV≈4-6%;IBU≈10-30) 另一個有趣的Ale種類則是Sours。恰如起名,Sours即為酸啤,包括諸如Gose、Lambic、Berliner Weisse(柏林酸小麥,圖)等細分品類。近乎乳酪般的酸味,既可通過添加特殊酵母或水果而獲得,亦參考比利時的傳統製法,令啤酒與空氣自然發酵。 起初,幾乎所有啤酒都有不同程度的酸味。人工酵母發明後,釀酒業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動。相對於天然酵母,人工酵母更為穩定,釀製時間也大大縮短。(Getty Images)
至今所有啤酒種類中也只有酸啤依舊靠天然酵母。這也意味着,對那些追求酸啤獨特味道的釀酒師而言,每一批釀製都是一次冒險,在天然酵母不可掌控的未知性下,期盼奇蹟。 正因酸啤這種特殊的不穩定性,以至於今日最好的酸啤釀製商都是專擅於酸啤,其中尤以比利時酒廠及成功復活傳統工藝的美國酒廠為主,包括比利時的Verhaeghe釀酒廠、南加州Westbrook釀酒廠、科羅拉多州New Belgium釀酒廠等。(Getty Images)
Belgians(ABV≈6-12%;IBU≈15-40): 雖然比利時酒廠歷來以善釀酸啤著稱,但卻絕非僅善此道。由修道院開啟的數百年釀酒傳統,令其特點各異。恐怕唯一的共同點就是比利時啤酒皆選用比利時酵母釀製,口味渾厚而複雜。(Getty Images)
如今,「修道院啤酒」大行其道,雖然譯名相同,但其實Trappist與Abbey仍有分別。標註Trappist的修道院啤酒皆隸屬國際特拉普會聯盟(ITA)的20家釀酒廠,其中十家位於比利時,剩餘十家則散落於荷蘭、法國、英國、美國、西班牙、意大利及奧地利;反觀標註Abbey的啤酒則是以「修道院風格」釀製的啤酒,與ITA無關。(Getty Images)
十九世紀末,比利時Westmalle修道院的教士在日常飲用的啤酒之基礎上,釀造出更為濃厚的Dubbel,其色澤偏暗、酒精度較高(約6至8%)、苦味極淡、麥味渾厚、往往蘊含朱古力與焦糖的香味。 不過,與Stout靠烘烤麥芽而獲得類似口感不同,Dubbel的獨特香味來自釀製過程中添加的特殊糖精。(Getty Images)
相較於暗色的Dubbel,另一種修道院啤酒Tripel則是黃金酒色。這款最早由Westmalle修道院釀製的啤酒未使用焦糖,而加入了三倍的麥芽,蘊含各種或辛辣、或果味、或酸甜的豐富香味。飽滿而極易下嚥的口感,往往令人察覺不到其頗高的酒精度(8%至10%)。Quadrupel則是常見的修道院啤酒中最厚重的一類。酒精度數基本皆在10%以上,酒體色暗而味濃。(Getty Images)

上文節錄自第157期《香港01》周報(2019年4月8日)《手工啤酒:一場誕生於荒瘠的革命》專題報道。

相關文章:【手工啤酒】一場誕生於荒瘠的革命【手工啤酒】尋找杯中的亞洲【手工啤酒】杯杯有典故 百般滋味總有你口味──拉格篇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