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虹招牌建構城市歸屬感 夜燈成記憶的一部分

撰文:香港01評論
出版:更新:

作為東方之珠,五光十色的霓虹招牌曾經是香港充滿特色的城市景觀,它們既作為一個城市符號而存在,也作為歷史一部分見證着社會的變遷。然而,時移世易,隨着科技進步和經濟轉型,昔日陪伴港人成長的霓虹招牌也逐漸被拆卸,一個個消失於無聲中。這些招牌不但是商家宣傳業務的手段,有些更成為某個地區的標誌或遊人的路牌,而且,不同的招牌設計也往往反映當時的香港經濟活動和社會狀況,在一定程度上成為香港的文化特徵和香港人的身份象徵。撰文:曹民偉

人們虔誠地跪拜祈禱/沉浸於自己創造的霓虹之神/然而這閃亮發出警號/在逐漸形成的話語裏/那警號說着:「預言的徵兆/是塗鴉於地鐵的牆上/以及廉價公寓的大廳/也細語於此寂靜之聲中。」
《The Sound of Silence》中文歌詞
迷惑於眼前目迷五色的人們,卻看不清光亮背後其實正是貧富懸殊、地產霸權、政治爭拗等的反射。(Getty Images)

少年時代愛聽這首Simon & Garfunkel唱於1964年的英文歌《The Sound of Silence》,每當聽到原文歌詞中「neon god」這個名稱,心中陡地一震,「霓虹燈之神」如何將人催眠,令人墮入物慾的深淵。這些光亮炫麗的假象與虛幻的物質,發出的警號提醒人們現實社會的真相,然而,迷惑於眼前目迷五色的人們,卻看不清光亮背後其實正是貧富懸殊、地產霸權、政治爭拗等的反射。

台灣導演蔡明亮首部劇情長片名為《青少年哪吒》,英文名字正是《Rebels of the Neon God》,裏邊講述此時此刻人們還在膜拜,向自己創造的霓虹燈之神像,用網絡電玩,並以集體的吶喊、集體的焦慮,以及高亢的聲調。霓虹燈之神更像是集體的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那變幻更是無情。

《青少年哪吒》是台灣導演蔡明亮的首部劇情長片,其英文名為Rebels of the Neon God。(電影海報)
有霓虹招牌的地方就是能量空間,這個空間很特殊,酒精,黑幫,妓女,稍有不慎就會失足。
張愛玲

霓虹燈給人們帶來光

其實,在上世紀四十年代戰爭前後,香港還是烏燈黑火,張愛玲也不只一次寫到這小島上暗黑的街巷,她在以香港為背景的小說《傾城之戀》中就這樣描述:「有霓虹招牌的地方就是能量空間,這個空間很特殊,酒精,黑幫,妓女,稍有不慎就會失足。」

事實上,張愛玲三十年代在上海度過童年,已看到亞洲最早的霓虹夜燈的流光溢彩,當年的租界南京路上,「先施公司」、「永安公司」、「大世界遊樂場」已裝上最早的霓虹招牌,夜裏整條大街熠熠生輝,令人目眩神迷。當年上海就有這樣描述霓虹都市的街頭竹枝詞:「火樹銀花燦若何,西商賽會賽燈多。電光環作招牌字,萬點明星遍屋羅。」

有霓虹燈招牌的地方,就是有能量的空間,張愛玲在以香港為背景的《傾城之戀》如是說。(Getty Images)

五十年代的香港,首先亮麗起來的正是1949年美國人李察.梅臣(Richard Mason)撰寫的《蘇絲黃的世界》(The World of Suzie Wong)帶來的虛幻繁華。那年代,從韓戰到越戰,大量美國軍艦停靠香港,那時的香港霓虹燈招牌紅紅綠綠,正象徵了無窮盡的慾望,尖沙咀的霓虹招牌櫛比鱗次:露臀夜總會、癲馬夜總會、波斯貓(酒吧);灣仔的駱克道酒吧街也滿布霓虹招牌:APPLE酒廊、烈唇酒吧、鑽石皇宮桑拿、金像獎夜總會、OK酒廊、帝都桑拿浴等等。

琳琅滿目的招牌中,有中文字,也有英文字,以橫線、直線、曲線、小圈、半圓、大圈、方形以及外方內圓的圖案,為夜空添上玫紅、粉綠、淡黃、粉紅、玉色、紫色、淡藍、金黃、乳白等繽紛色彩,而這些色彩、字母、線條和符號,倒映在地面的水漥上,以及路過汽車的車身與玻璃窗上,閃爍發光,有傾倒着酒的粉紅色酒杯,有兔女郎一起一落在踢着腿,也有眨着霓虹光的幽幽大眼睛,反照得企街女郎的臉色更形蒼白,也更映照得彤彤綠綠;令那些半醉的水手們亟欲走進去,一解那永遠解不了的渴!

入夜,滿布霓虹招牌的灣仔駱克道酒吧街人來人往。(Getty Images)

到了八十年代,因為一句「舞照跳」,尖東成了一處紙醉金迷的漩渦中心,現今尖東市政局百週年紀念花園一圈,入夜璀璨一如白晝,四面巨大的霓虹字體,那年代還不准走動的霓虹燈,然而,大型如「大富豪」夜總會的「BBOSS NIGHTCLUB」霓虹招牌幾乎橫越一整條街,還有無數發亮的霓虹星星,襯托起一條不夜街;「中國城」的大型霓虹燈牌則像一輪永不下降的明月,裏邊還有花與女郎,令人充滿憧憬!還有「新花都」、「迷城」、「大都會」幾大夜場的巨大霓虹招牌……

那時候,整個尖東夜晚真是不愁寂寞的。從早期灣仔的小型霓虹字體,到後來的大型夜總會式上千盞的霓虹招牌,正正反照着整個城市情色事業的無比膨脹與升溫,同時也是香港經濟繁榮的另類解讀。

霓虹招牌多少反映了香港經濟繁榮的一面。(Getty Images)

夜燈建構城市歸屬感

自此,香港就沒了黑夜,抬頭只見「霓虹星空」。過去很多移民初來乍到,面對這小城縱橫交錯的街道,認路很不容易,於是,總要記住那些大大個、日夜都看得見的霓虹招牌,比如,去皇后大道西,會叫小巴在「森美餐廳」那隻「牛牛」霓虹招牌下有落;到灣仔,會去那個「大金龍蔴雀耍樂」那條飛龍招牌下落車;想往觀塘,則到那隻大雄雞招牌「雞記蔴雀館」下;而一去到「醉瓊樓」那隻鹽焗雞招牌下邊,就知道到了銅鑼灣;至於中環,自然是「羅富記」那條大魚招牌作指示路標……

昔時的香港夜裏,也真有點電影《兩顆寂寞的心》(Leaving Las Vegas)裏邊五光十色的味道,然而,穿梭於刺眼的霓虹燈光下,寂寞的人的心仍然感到寂寞。

不少人將灣仔「大金龍蔴雀耍樂」那塊飛龍招牌當作該區的指示路標。(Getty Images)

七十年代,有一本由建築師Robert Venturi撰寫的建築研究書籍《向拉斯維加斯學習》(Learning from Las Vegas)很風行。當時,建築界仍由現代主義思想主導,該書卻探討建築物並不僅僅是一個實體,而是空間裏的文字與視覺溝通元素,將建築視作為一種符號。「拉斯維加斯的建築風格與符號是反空間的,是以溝通凌駕空間的建築,空間建築與景觀上的元素由溝通主導。」 現代主義時代千篇一律的樓房建築,往往令人難以識別其個性,惟有採用更大更誇張的招牌,以求引人注目,並增強地方歸屬感。

例如,一個巨大的暖水壺霓虹招牌總讓人聯想到「駱駝牌」,一柄雨傘招牌則是「梁蘇記」,還有,蝙蝠銜金錢是「榮華大押」,「金馬餐廳」有隻大馬仔招牌,「英皇珠寶」夜裏閃亮的大皇冠招牌,巨大嫦娥霓虹招牌中紅荳沙月四個大字的是「瓊華大酒樓」,「檀島冰室」是一杯閃亮霓虹燈光大奶茶……那些我們珍惜的美食、遊樂、時尚,這些浮華光影早已深深烙印在每一個人的心坎中,成為人們成長記憶的一部分,也增加人們的歸屬感。

繼續閱讀:九成霓虹招牌消失於都市中 換上LED的燈光影叢林燦爛不再

+1

上文節錄自第158期《香港01》周報(2019年4月15日)《當霓虹招牌消失 光影叢林日漸模糊》,網上標題為編輯重擬。

更多《香港01》周報特約撰稿人曹民偉文章:由寮屋棺材房到水管貨櫃屋 怪誕城蝸居新傳洋溢舊情懷 10本刻畫舊時代記憶的書聞着咖啡香打書釘 新型書店成千禧世代新蒲點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

【第一屆武博】眼界.決定境界!5月3至5日在九展舉行的第一屆香港武術及搏擊運動博覽(武博),活動包括解構武術電影的光影武林隧道、有趣好玩的武館街遊戲,以及超過100個體驗班,讓市民、初學者或武術專家,透過這個多元化體驗型博覽會,從武博擴闊眼界、提升境界!按此立即購票按此瀏覽武博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