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學費.四】自資學生壓力不容忽視 理應得到平等對待

撰文:吳東偉
出版:更新:

相比修讀資助學士課程的學生,自資學生的學費壓力更驚人,四年讀書生涯動輒耗費逾三十萬元。儘管特區政府自2017至18學年推出三萬元「自資學券」,但非人人受惠,有欠公允之餘更漠視自資學生的財政負擔。長遠而言,特區政府應增加資助學額,避免依賴自資課程「補漏拾遺」。

承接上文:【免學費.一】學債壓力沉重 政府需還年輕人財務自由【免學費.二】認清免費教育是人權 檢討學費成本比率【免學費.三】借鏡海外經驗 讓年輕人自主規劃人生

根據自資專上教育委員會的統計數字,目前本港各大院校所營辦的全日制自資學士課程,各級學生共有37,200人。而本港所有自資學士課程均不隸屬教資會旗下,院校在營辦自資學士課程時,不會獲得政府所提供的補助性經費。換言之,自資院校開辦課程時,需自行評估營運風險,而所有就讀自資學士學位的學生,一般都需要支付更高昂的學費,每年平均逾八萬元學費。

雖說自資學士課程並不屬教資會資助之列,但報讀該類課程的學生亦可向學資處申請援助,即透過「專上學生資助計劃」或「專上學生免入息審查貸款計劃」申請學費援助。學生如欲以資助形式獲得學費資助,一如「資助專上課程學生資助計劃」般,須通過嚴格資產審查;而免入息審查貸款則同樣要繳付行政手續費和利息。

自資學生的學費壓力更驚人,動輒耗費逾三十萬元。(高浩維攝)

現屆政府於2017年向立法會申請撥款,推出自資學士課程的免入息審查資助計劃(NMTSS),為合資格學生提供學費資助。每名申請者需於中學文憑試四個核心科目考獲「3322」,同時又未被本地任何一間資助院校取錄,方可獲得三萬元學券優惠。林鄭月娥當時曾言,教育界一直有意見認為政府應向自資院校學生提供資助。而該計劃所提供的金額會按香港綜合消費物價指數每年調整,截至今年7月,該筆資助款項已增加至31,300元。

推行了兩年的NMTSS 所涵蓋的合資格專上院校主要包括:公開大學、香港藝術學院、職業訓練局轄下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才晉高等教育學院、明愛專上學院、明德學院、香港恒生大學、珠海學院、宏恩基督教學院、港專學院、香港能仁專上學院,香港樹仁大學及東華學院。而本港八大院校開辦的自資學士課程則不被納入其中。

現屆政府推出自資學士課程的免入息審查資助計劃(NMTSS),為合資格學生提供學費資助。(資料圖片)

對於八大自資課程學生未能在計劃中受惠,葉建源表示:「我每年都有向政府爭取,提出八大自資學位學生應獲得相同資助,但很可惜政府沒有跟進。」至於政府為何未有進一步跟進,葉建源指:「受惠範圍縮窄,原因在於政府相信八大院校的畢業生有『名牌效應』,具有相對優勢,而公營院校與自資院校的畢業生並不存在公平競爭環境。」——所謂「名牌效應」,是社會普遍認為八大院校畢業生的職場競爭力較自資院校學生高,若八大學生獲得同等優待,很有可能引起資源較少的私營院校不滿。

然而,「名牌效應」多屬大眾揣測,八大院校的畢業生並不會保證覓得好工作。特區政府若以此為由拒絕援助八大自資學位的學生,實有模糊自身責任之嫌,更輕視了教育本義的純粹。而將學生排除在安全網外,只會令許多貧困學生背負更沉重的財政壓力。倘若他們畢業後無法覓得薪酬福利較好的工作,所面臨的財務壓力只會百上加斤。再者,他們所支付的課程費用比其他自資院校的學生多12萬元,有欠公允之餘,無疑亦限制他們向上流動的機會,埋下畢業後喪失財務自主的風險。

葉建源指受惠範圍縮窄,原因在於政府相信八大院校的畢業生有『名牌效應』,具有相對優勢。(佘永亮攝)

吳寶城指出:「很多就讀自資學位的畢業生,他們在職場上會感到競爭力不足,故選擇報讀碩士課程進修。」他表示,不少學生報讀碩士課程時,須支付巨額學費,當中有不少人向學資處二次借貸,陷入「債務旋渦」的苦況。可是,當下大學畢業生起薪點不高,平均只有一萬多元,對於還款能力較弱的學生來說,高昂的學費不單讓他們受困,更難免拖延債務。另外,不少僱主認為自資學士課程質素參差,有時候寧願聘請高級文憑畢業生,也不願冒風險聘用自資學生,故衍生出「讀Master洗底」的現象,變相加重畢業生的財務負擔。

吳寶城指不少自資課程畢業生不少人會向學資處二次借貸,陷入「債務旋渦」的苦況。(黃舒慧攝)

學資處自2008年起成立了拖欠貸款組,專責全面追討申請人所拖欠的款項。按照學資處的還款指引,所有學貸申請人需依期歸還款項,若申請人連續拖欠兩期以「季度」為單位的還款,或拖欠六期以「月份」為單位的還款,該申請將會被記錄成拖欠個案,學資處會發出催繳信要求盡快償還。倘若最終沒有收到回覆,該處會視乎個案的複雜程度及欠款額,將個案轉介律政司或直接向小額錢債審裁處提出申索。幸而,拖欠還款宗數佔貸款還款賬戶數目的整體比率已明顯下降,由2012至13學年的9.55%下降至本學年的5.74%。根據2017至18學年數據,學資處已展開法律追討行動的拖欠還款個案數目高達10,713個,總拖欠款額接近1.6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申訴專員公署曾於2015年發表報告,批評學資處追討免入息審查貸款不力。公署建議學資處進一步與個人資料私隱專員磋商,務求盡快推行向信貸機構提供嚴重拖欠還款個案人士的負面信貸資料,以加強對拖欠還款者的阻嚇。事件在社會引起很大迴響,批評公署將學生貸款資料交予以商業形式運作的信貸資料庫,不單等同出賣學生私隱,還令學生資料被銀行及借貸公司共享,對學生日後的財務自主規劃帶來嚴重影響。

再者,有意見指出,學費貸款非同一般私人債務,將剛從院校畢業的申請人與一般私人財務的申請人混為一談,實屬無理。學資處提供免入息審查貸款的本意,是讓有經濟壓力的同學毋須經過繁複的審查手續,獲取息率低於私人市場的貸款,學貸與一般私人債務的性質迥異。但申訴專員公署建議以解決私人債務欠貸的方式對待學生,背後動機令人疑惑。

學資處會發出催繳信追討申請人所拖欠的學債款項,幸而拖欠宗數的整體比率已明顯下降。(資料圖片/余俊亮攝)

特區政府有意將香港打造成知識型經濟社會,學子經常便被灌輸「入大學才有前途」的想法,自小就有着千萬種要獲取學士學位的理由。然而,政府盼望擴大年輕人獲高等教育學歷的比例,卻不願增加相應資助。在資助學位缺乏的情況下,政府容許院校自行擴張自資學位,試圖將責任外卸,不僅沒有對自資課程的設計加以監管,更引致學費嚴重高昂等問題。

對就讀自資學位學生來說,每年僅僅三萬元的學劵簡直微不足道,而在八大院校的自資學士更無法享有同等優待,更屬無理。可以想像,學生踏出校園後,就要面對動輒數十萬元的學債,在事業及經濟基礎尚未穩固時,每月由學資處發出的學費催還單實叫他們難以喘息。畢竟學貸問題不應理解為個人問題,亦不應意圖以商業市場方式解決,企圖逃避特區政府對承擔教育開支的根本責任。而教育並非商品,無論家庭狀況如何,人人都應該有同等權利接受高等教育。

《香港01》去年倡議特區政府增加4,000個資助學額,以滿足所有符合入讀大學資格的考生需要。特區政府亦有責任檢討自資學士課程的定位,不應把自資學士課程本當作「補漏拾遺」之用。倘若學生的能力達到入大學水平,他們便應獲得修讀公帑資助課程的機會,一展所長。相反,透過擴大自資院校課程比例,把他們分流去自資課程,有違公允之餘,更加重學生經濟負擔。以2019年文憑試為例,有19,676名考生考獲最低入讀資助學士學位資格,但資助學士學位只有13,000個,平均約1.5人爭一個學位,即有6,000多名符合入讀大學資格的考生未能獲取資助學位。而《香港01》提倡的4,000個新增學額,涉及的開支不會多於9.6億元,佔專上教育年度經常開支不足4.5%,絕對是特區政府可以承擔的數目。

政府應增加資助學額,以滿足符合入讀大學資格的考生需要。(黃舒慧攝)

相關文章:【大學撥款.二】院校競爭無處不在 人文理工貧富懸殊【青年困境】產業單一致學歷貶值 大學生不再吃香【預算案.政策分析】財政盈餘滿瀉 為何大學畢業生仍學債累累?【01倡議】八大免學費 畢業無學債

上文節錄自第179期《香港01》周報(2019年9月9日)《免費教育是人權 是時候寬免大學學費了》。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