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山】千島湖清景台選址設計具心思 專訪幕後漁護署農林督察

撰文:顏銘輝
出版:更新:

綠嶺連綿,海天相連,水塘群島,星羅棋佈。
位於大欖郊野公園的「千島湖清景台」自半年前啟用後,成為香港行山郊遊的熱點。為何會叫「千島湖清景台」而非觀景台?漁護署怎樣決定選址?興建時又有什麼有心思細節?什麼季節去看風景最漂亮?由策劃這個清景台的農林督察跟大家分享。

由大棠出發,沿麥理浩徑第10段走,人潮絡繹不絕。不少迎面而來的山友,都表示從「千島湖清景台」行過來,紛紛大讚風景漂亮,有人更叫漁護署多建些類似的觀景設施。看到「千島湖清景台」如此受歡迎,最心滿意足的相信是與記者同行的一級農林督察任永耀。

01體育行山專頁:靚景推介 裝備介紹 人物訪談

在麥徑第10段有個路口,有清晰的指示,行樓級上千島湖清景台。(顏銘輝攝)

上周末(10月19日)是首屆「香港山徑日」,負責郊野公園深井管理站的任永耀帶領環保局局長黃錦星、漁護署署長梁肇輝等,由大棠步行到「千島湖清景台」。他以「主人家」的身分,向局長及嘉賓介紹沿路風光,以及由他跟所有深井管理站同事合力策劃興建的清景台。

用榫位及金屬柱鞏固樓級

走到山坳,有個分岔口,路旁有塊精美的指示牌,標明往清景台的方向。任永耀向嘉賓介紹此牌來自一塊紅膠木,木上的文字及圖案由大棠管理站的技工雕刻繪畫;他還介紹上清景台的樓級由木所砌,木頭間由別具心裁的榫位,並由深入泥土的金屬柱鞏固。

任永耀說:「我喜歡用木去造路,不用跨太大級,而且木頭感覺上軟身,踏上去幾舒服。」他在麥徑與清景台連接路的路口介紹幾分鐘,順道等一等落後的嘉賓,但在這段短時間,一行人已經要多次讓路,在狹窄的山徑上左閃右避,說了不知多少句「不好意思」,因為清景台太受歡迎,遊人從屯門及元朗兩路蜂擁而至。

「千島湖清景台」行山路線介紹:

大棠出發上「千島湖清景台」 俯瞰大欖涌水塘

大欖涌起步登清景台賞水塘美景 經大棠落山

任永耀表示事前想不到那麼多行山人士喜歡千島湖清景台。(顏銘輝攝)

由麥徑行65級樓級上去

踏上65級樓級,上到一個小山頭,景色開揚,已可窺見大欖涌水塘的千島湖美景。任永耀說:「我們第一次行上來,已經覺得很壯觀,之後再行入到現在清景台的位置,就決定在這裡建路。其實,這條路本身都有人行過,一些冷門行山隊以前都來過,會有些正常人見不到的路。」

繼續前走,面前的已是康莊大道,闊寬好行,兩人並肩,也不覺擠擁。任永耀說:「想用天然一點及可持續性的方法造路。除了頭段比較斜要建梯級,我們之後都用泥路。」平坦泥路的背後,隱藏住造路者的努力及心思,他續說:「表面有時會有層水土流失,我們要馬上修補,否則就會沖蝕得很厲害。」

任永耀指這段路微微凹下來,方便去水。(顏銘輝攝)

平坦泥路去水設計別有心思

行至一處小斜路,平平無奇,沒有任何石砌排水坑,但他解釋:「我們暗暗地在這條路造了很多去水位。你見到會有一些凹位,令水不會沿山路流,可以從凹位流往山坡,這些是以前造單車徑的心得。」短短的一小段路,每個彎位及起伏都有考慮水流走向,因為水流是破壞山徑的一大元兇。管理好水流,山徑就會更耐用。

很快,就行到清景台,木樁包圍作欄,兩層大石為台;人山人海,想找個拍照的位置也不容易。任永耀解釋:「這個位置以前都很少草,多石頭。我們就用原來的石頭去建這個兩層的台,我們都不是造得很平,想造到以前的效果。」為求找另一個角度拍照,有人冒險跨過圍欄,沿以前行山隊留下的小路,落到下面的大石。

任永耀向綠惜地球的義工解釋千島湖清景台行山徑的造路心思。(顏銘輝攝)
任永耀表示,這兩層的石台都是由原地的石頭搭成,而且搭得不太平,希望造出原有的感覺。(顏銘輝攝)

任永耀解釋清景台的由來,他說:「千島湖不是近兩年才出名的景點,我來這個區做之前已經知道。本身有幾個看千島湖的位置,有兩個在九逕山下,比較難行,一來不太安全,二來上去都很辛苦。有些市民都想看千島湖,我們就想想辦法。」

為麥徑第10段增添景點

「最初的想法是,會不會有方法造路?可以簡單安全地上去九逕山下那兩個位置。我們後來發現很難做到,但死心不息,想在地圖上找個山頭,不太高又方便行到。」任永耀還想藉此為麥理浩徑第10段找個具代表性的景點,他續解釋:「麥徑10段比較悶,順勢看看可不可以找個位置,能由麥徑10段行過去。」

方便建路、風景壯麗、又近麥徑之外,任永耀表示還有一個原因決定現時「千島湖清景台」的選址,他說:「本身樹不多,不用斬很多樹,不會有阻擋風景的植被。這個位置的優勢是,我們做的工夫不多,破壞自然亦較少,就可以造出段路出來。」

由任永耀及他深井管理站同事合力策劃興建的千島湖清景台,成為行山人士的打卡熱點。(顏銘輝攝)
+1

任永耀在去年5月找到這個完美的觀景位置,11月開始動工,動員整個管理站廿多人,花了3個多月時間,於今年2月竣工,並於3月啟用。「完全想不到那麼多人來清景台!」任永耀說:「山友有心,一傳十、十傳百,望到Facebook及Instagram上很多人講,大家的意見都正面。有些行山人士以前都去過其他千島湖的觀景位置,覺得這個簡單、安全、容易到達又方便。」

夏季觀千島湖最漂亮

從清景台望出去,大欖涌水塘一覽無遺,而塘中彎彎曲曲的無名小島,原來在任永耀及他的同事眼中都各有名字,有個像英文字母「E」字故命為E島,有個像鱷魚頭故得名鱷魚島,另外還有恐龍島及逗號島,只要加點想像力,相信都會找得到。

秋冬是行山的好季節,但不是看千島湖的好日子。任永耀說:「就日光的話,如果想水影靚、樹又比較嫩綠的話,都是4至7月來最好。日光打落去,會正光一點。現在(10月)有點側光,顏色比較暗啞,水又不太綠。時間的話,早上10時到4時也可以。」

環境局局長黃錦星及漁護署署長梁肇輝在上周末的「香港山徑日」到訪千島湖清景台,他們與嘉賓、義工等在美景前留影。(顏銘輝攝)
千島湖清景台望出去的風景,左下的那個是E島,上面是鱷魚島,再上是恐龍島。(顏銘輝攝)

為何叫清景台而非觀景台?

自清景台啟用後,記者一直好奇,為何其名字會用清景台,而非觀景台?直至遇上任永耀,終於知道答案,他說:「比較各個觀景位置,其他位置較遠又較難去,看到的角度都不如這個清景台。你會覺得整個人入了千島湖之中,180度看到整個環境,視野廣闊,可以很清楚見到整個風景,所以叫清景台。無獨有偶,我們有個主要負責這件事的同事,又叫阿清,所以順利成章。」

「我覺得清景台會令大家容易記一點,觀景台就太普通了。」

現在周末假日人山人海的千島湖清景台,就是由任永耀帶領的深井管理站所建造的。(顏銘輝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