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一】大腸癌篩查參與率低 如何提升防治效果?

撰文:陳康麒
出版:更新:

癌症向來是香港的頭號殺手。2018年,約有14,000人死於癌症,佔全港整體死亡人數約三分之一。面對人口增長及老化,癌症新增個案和醫療負擔將會相應增加。為加強防癌工作,政府於上年度《施政報告》提出制訂治理癌症的相關策略,以減輕社會負擔。今年7月,由食物及衞生局統籌的首份《香港癌症策略》(下稱《策略》)出爐,提出以提升癌症監測系統、加強預防和篩查、提升治療服務及投資先進科技為方向,全面加強癌症防控工作。局長陳肇始指出,制訂《策略》能夠整理現時醫療服務的不足,由此降低癌症的發病率,及提供更適時有效的治療,目標是於2025年前達到一系列防控癌症的成果。問題是,即使大腸癌這種可通過篩查有效預防的癌症,《策略》亦未見具體提升覆蓋率的措施,令人擔心上述全面防治癌症的願景,最終可有多少「成功爭取」。

實行癌症篩查是減低市民患癌風險的重要一環。根據醫院管理局的數字,大腸癌為上年度最常見癌症(圖一),衞生署於2016年9月展開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並於今年8月將大腸癌篩查計劃恆常化,惟計劃參與率一直偏低,以致部份癌症潛藏病人未能及早獲得診治。《策略》預期於2025年前將大腸癌篩查計劃的覆蓋率相對增加30%,卻未有提出任何改善現有篩查計劃質素,或鼓勵市民參與計劃的具體方案。面對癌症個案日益增加,政府能夠如何透過篩查計劃來減低市民患癌風險?若市民罹患癌症,政府又能如何提供適切支援,確保市民盡早得到有效診治?

(香港01製圖)

目前,沒有大腸癌徵狀的50至75歲香港居民均可免費或受資助參與大腸癌篩查計劃,到計劃下的基層醫生診所,接受免費大便隱血測試;若結果呈陽性,病人會被轉介至計劃內的專科醫生,接受免費大腸鏡檢查以找出大便帶隱血的原因。專科醫生在提供指定大腸鏡檢查服務時,可向參加者收取額外不超過1,000元的費用。如在大腸內發現瘜肉,參加者有需要接受相關切除手術以免瘜肉演變成癌細胞,政府會定額資助8,500元手術費。(圖二)

(香港01製圖)

篩查有效預防大腸癌 惟參與率偏低

大腸癌篩查計劃開展三年,成效如何?根據衞生署數據,截至去年9月,共有115,000名合資格人士參與計劃的大便隱血測試。在交回樣本的參與者中,有12,117人(約13%)的測試結果呈陽性。在計劃下篩查出患有大腸癌的458宗個案中,有約六成人屬於癌症早期,治癒率明顯較高。

及早發現大腸癌之所以極重要,是因為大腸癌的治療方法包括手術、化療,及小部份需要電療。若患者確診為第一期大腸癌,即癌腫瘤僅於腸壁出現,只要接受手術便能完成治療,長遠治癒的成功率超過九成。第二期的五年存活率最高只有七成。若患者屬於第三期,即癌細胞已擴散到腸附近的淋巴結,則需要在手術後接受輔助性化療以減低癌症復發率,長遠不復發的治癒率降至兩成五至五成半。若腸癌患者確診時已屬第四期(俗稱「末期」),癌細胞已擴散至其他器官,例如肝、肺或腹膜,則可能需要先接受化療,甚或接受費用不菲的標靶療法。根據醫管局數字,2016年新診斷的大腸癌個案中,近四分之一屬第四期,病情難以治癒,存活率僅8%。

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齊心防癌計劃主任沈祖堯指出,由於基因突變等原因,並非每套標靶療法都適用於末期癌症病人身上。故此,對抗癌症的關鍵在於及早診斷,讓病人在癌症初期接受治療,沈祖堯認同癌症篩查計劃在這方面能夠發揮作用,「我希望政府多投放資源在預防與及早發現疾病,而非等到市民患病才治療,因為所有證據都證明,提早預防疾病(於公共衞生而言)是更合乎成本效益的」。

沈祖堯指出,對抗癌症的關鍵在於及早診斷,故認同癌症篩查計劃在這方面能夠發揮作用。(高仲明攝)

「預防勝於治療」。為減低市民患癌風險,政府於《策略》提出,預期於2025年前,將已開展三年的大腸癌篩查覆蓋率相對增加30%。篩查計劃的覆蓋率一直偏低,截至去年年底,參與計劃的市民約十萬人,僅佔目標群組(50至75歲市民)的5%。政府能夠以什麼對策,鼓勵市民積極參與篩查?

市民接受癌症篩查 基層醫生鼓勵是關鍵

香港肝癌及腸胃癌基金會委員潘冬松表示,篩查計劃針對的群組是未有癌症病徵的市民,希望他們在未演變成癌症或在患癌早期及早得到治療。雖然衞生署一直有大量宣傳,但大部份市民的心態是「無緣無故毋須特意做檢查」。因此,他認為除了媒體宣傳外,基層醫生直接鼓勵病人亦十分重要,尤其癌症篩查計劃所針對的是50至75歲的年長市民,部份長者不善於從網上接收資訊,難以查找醫療服務提供者,「就算他想做,都不清楚程序、不知道哪裏可以做篩查。有些老人家不上網,就要靠他們相熟的醫生推廣。」

潘冬松認為除了媒體宣傳外,基層醫生直接鼓勵病人亦十分重要。(高仲明攝)

沈祖堯也持同樣意見,他指出,市民主要基於兩大因素決定是否參與大腸癌篩查計劃。第一個因素是家族病史,如果家人曾患上該疾病,會使市民擔憂自己會否患病,從而參與篩查;其次,是家庭醫生的鼓勵,「病人看傷風咳時,醫生可跟他說『你現時60歲,根據措施可免費參與(癌症篩查計劃)』」,沈祖堯強調家庭醫生的主動建議可為市民提供很大動力,「要在宣傳上做好,不只要教育市民,更加要教導普通科醫生(加強推廣),醫生說一句好過在廣告宣傳上說十句。」

要增加癌症篩查覆蓋率,另一關鍵是鼓勵更多基層醫生參與計劃,以增加市民接受隱血測試的診症點。根據衞生署數字,現時約有700名基層醫生參與大腸癌篩查計劃,分布全港約1,000間診所。潘冬松表示,署方若要鼓勵更多基層醫生參與,必先簡化電腦系統的處理流程。他指出,複雜的資料輸入程序是讓不少醫生卻步的原因,「許多老醫生不願參與,是因為不熟悉電腦操作。輸入一個篩查個案的資料需要半小時,可能已用了三、四個傷風咳病人的診症時間,所以他們覺得不划算。」

要增加癌症篩查覆蓋率,關鍵是鼓勵更多基層醫生參與計劃,以增加市民接受隱血測試的診症點。(資料圖片/盧翊銘攝)

家庭醫學專科醫生盧偉瀚是已參與篩查計劃的基層醫生,他認同計劃的登記步驟繁複,而且現時醫生需要教導診所護士使用系統,變相增加了醫生的工作負擔。盧偉瀚認為,若署方能夠簡化醫生參與計劃的申請過程,以及投放人手資源於基層醫生診所,代為處理填表等程序,將可吸引更多醫生參與篩查計劃。

繼續閱讀︰

【癌症.二】政府資助不足  腸癌病人難獲有效標靶治療

相關文章︰

癌症新症3.3萬宗創9年新高 前列腺癌升近兩成響警號

【身體檢查】癌症篩檢懶人包 7個方法助減患癌機會

政府首個癌症防控計劃 提供全新癌症資訊平台 未考慮推乳癌篩查

上文節錄於於第187期《香港01》周報(2019年11月4日)《首份《癌症策略》見林不見樹 癌症防治實策不彰》,標題為編輯重擬。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