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瑞士攝影大師Werner Bischof「香港1952」攝影展在港舉行,展出80多張五十年代香港珍貴影像,攝影師之子Marco亦來港參與開幕禮及導賞活動。Werner是馬格蘭攝影社創立成員以外首位加入的攝影師,也是第一位接受過正統攝影和美術教育的馬格蘭成員,1952年夏天,Werner坐船來到香港,拍下大量難民湧入本港時期各個階層的生活百態。Marco說,父親是一個「慢條絲理的人(slow worker)」,拍攝前他通常先靜靜觀察,更經常會先拿起紙和筆,將眼前的景物素描下來,最後才舉機拍攝。除此之外,Marco又形容:「他是一個博學多才的人(Renaissance Man)」。除了精於攝影,Werner在素描、平面設計、寫作等各個領域也相當出色。在相片出版的過程裡,他往往從沖曬相片、雜誌排版到撰寫圖片說明也一手包辦。Werner精彩短暫的一生只有38歲,先後為戰後歐洲和亞州多個地區拍攝了大量珍貴影像。今次展出的香港作品,是他原來計劃為亞州地區出版一本攝影集的部分作品,其他內容還包括內戰時期的韓國、日本和中南半島等。可惜在1954年,身在秘魯的Werner便在一宗交通意外中不幸逝去,以亞州為題的攝影集也無法完成。「01影像」與保存父親一生豐富攝影遺產的Marco,和策展人蘇彰德(Douglas)進行了詳細專訪,讀者亦可於本網欣賞部分展覽作品。「香港1952」現於F11攝影博物館展出,展出期至2017月3日31日,詳情請瀏覽網站:www.f11.com(免費參觀,需要預約)照片由F11攝影博物館提供、攝影(訪問部分):龔慧、撰文:徐尉晉
最近,瑞士攝影大師Werner Bischof「香港1952」攝影展在港舉行,展出80多張五十年代香港珍貴影像,攝影師之子Marco亦來港參與開幕禮及導賞活動。Werner是馬格蘭攝影社創會成員以外首位加入的攝影師,也是第一位接受過正統攝影和美術教育的馬格蘭成員,1952年夏天,Werner坐船來到香港,拍下大量難民湧入本港時期各個階層的生活百態。(照片由F11攝影博物館提供) Marco說,父親是一個「慢條絲理的人(slow worker)」,拍攝前他通常先靜靜觀察,更經常會先拿起紙和筆,將眼前的景物素描下來,最後才舉機拍攝。(照片由F11攝影博物館提供) Marco又形容:「他是一個博學多才的人(Renaissance Man)」。除了精於攝影,Werner在素描、平面設計、排版、寫作等各個領域也相當出色。在相片出版的過程裡,他往往從沖曬相片、雜誌排版到撰寫圖片說明也一手包辦。(照片由F11攝影博物館提供) Werner精彩短暫的一生只有38歲,先後為戰後歐洲和亞州多個地區拍攝了大量珍貴影像。今次展出的香港作品,是他原來計劃為亞州地區,出版一本攝影集的部分作品,其他內容還包括內戰時期的韓國、日本和中南半島等。可惜在1954年,身在秘魯的Werner便在一宗交通意外中不幸逝去,以亞州為題的攝影集也無法完成。(照片由F11攝影博物館提供) Werner逝世時,Marco只有4歲,加上父親長期在外拍攝,對他的印象模糊。但Marco長大後,慢慢從父親留下的底片、日記、素描、排版草稿、寄給妻子的信件、與通訊社聯繫的文字、Contact Sheet等豐富的遺產中認識父親。Marco說:「我對他有一個十分清晰的形象,雖然我從來未真正見過他。」(照片由F11攝影博物館提供) 在父親離世後,母親一直管理他留下來的大量珍貴影像。她與馬格蘭攝影社緊密合作,為他的照片出版攝集影及舉辦展覽。直到約30年前,母親不幸患上癌病,離世前她在病床上,向Macro訴說父親一生的故事。那時候,Marco剛好來到當年Werner逝世的年齡,便決心把父親的攝影遺產承傳下去。「我一直都覺得父親的作品很重要,但直到那時我才開始真正研究它們。」(照片由F11攝影博物館提供) Marco認為,父親一生創作時期分為4個階段:早期影樓工作、拍攝戰後歐州的報導攝影師、遊歷亞州期間的攝影記者,和臨終前以攝影尋找另一種表達方式的時期。早年Werner在後來合併成蘇黎世美術大學的蘇黎世應用美術學院修讀攝影和平面設計,畢業後開設影樓拍攝時裝、廣告和藝術攝影。(照片由F11攝影博物館提供) 後來Werner開始為《Du》雜誌拍攝,並開始成為報道攝影師。他遊走歐州各地,拍攝各地戰後重建的畫面。當時創立不久的馬格蘭攝影社,幾位創會成員看到雜誌後,認為他的照片非常出色,他在1949年獲邀到巴黎與Robert Capa,David Seymour(Chim)等攝影師聚會,並被邀請加入攝影社,成為創會成員以外第一位會員。「而且當時幾位馬格蘭創辦人也是邊影邊學的攝影師,Wrener是攝影社中第一位接受過正統藝術教育的成員。」Macro說。(照片由F11攝影博物館提供) Marco認為,Wrener早期的影樓訓練,對他日後拍攝紀實題材有相當大的影響。「他是一個不論在形式和內容上(form and content)都可處理得很好的攝影師。二戰期間,他在影樓裡把光影技巧駕馭得非常純練,這令他在戰後走到世界不同地方,也能拍到兩者兼備的照片。」 「而且他是一個博學多才的人(Renaissance Man),現在許多人只會專注一樣事物,但他的寫作、平面設計和攝影也相當出色。」Marco表示,為《Du》雜誌拍攝期間,Wrener總是在拍攝後,從沖曬相片、雜誌排版到撰寫圖片說明也一手包辦,Wrener對自己照片每次刊登的呈現方式和整個出版過程也有非常清晰的想法。(照片由F11攝影博物館提供) 除此之外,Marco從親友口中得知,Werner身栽健碩,擅長攀山和滑雪,為人謙和有禮,有點害羞。對自己非常嚴格,很有紀律,對自己和身邊的人期望很高,有時候處理一張相片,會花數小時甚至數天去讓他變得完美。(照片由F11攝影博物館提供) 「他雖然博學多才,但身在法語十分普遍的瑞士,父親卻對學習說法語感到異常困難。」Marco笑言。但他仍認為父親仍是一個出色的溝通者,在語言不通的國度,也無阻他拍攝,他充滿同情心,容易取得別人信任。例如在西貢滘西州的小漁村裡,「你從照片裡,不會覺得被攝者有被侵入的感覺。」Marco說。(照片由F11攝影博物館提供) 1951年,他展開亞州之旅,首次來到中南半島(Indochina)為《LIFE》雜誌拍攝印度飢荒事件,隨後去過戰後日本及內戰時期的韓國。Werner當時打算為亞洲拍攝一本攝影集,因為共產主義的中國難以進入,結果在1952年夏天到達香港。(照片由F11攝影博物館提供) Werner來港後,發現了大批從中國蜂擁而至的難民,部分從上海來到較富裕的家庭,開始進駐本來只有歐洲人才負擔得到的山頂公寓。而大部分貧困平民就在山邊興建寮屋,當時全港大概有三十萬寮屋居民。(照片由F11攝影博物館提供) Werner亦花了一個星期,住在西貢滘西洲拍攝漁村鄉民的生活。「沒有人知道他從可得知這個地方。」(照片由F11攝影博物館提供) Wener拍攝中環的街道景觀、寮屋難民家庭、跑馬地的賽事及英女皇生日派對等,拍下各個階層的生活百態。(照片由F11攝影博物館提供) 「01影像」亦訪問了是次展覽的策展人及F11攝影博物館創辦人蘇彰德(Douglas)。他表示,現在看到愈來愈多人關心香港,尤其是年輕人,在這個時候舉行攝影展,可以讓更多人看到1950年代的香港。(照片由F11攝影博物館提供) Douglas認為,現在香港與從前有許多相似之處,當年與現在一樣,有許多移民來到這代,甚至我們自己的父一輩或上一代都是難民,正是這批人,造就了七十年代的經濟起飛,「香港從來都是一個移民城市。」(照片由F11攝影博物館提供) 在籌備展覽的時候,Douglas發現Wrener經常拍攝幾個主題,於是便在展覽中把相片分成不同主題,當中分別有兒童、帽子、睡覺等。蘇提到 :「Werner在1952年炎熱夏天來到,他看到許多人在公眾地方睡覺,覺得非常有趣。」(照片由F11攝影博物館提供) Douglas又表示,自己十分喜歡看Werner的相片,因為他除了拍攝外國攝影師常見的人力車和中環街景等,又會深入滘西州和寮屋區,拍攝漁村鄉民和難民的生活。「雖然Werner不是一個政治人物,但他預示中寮屋的問題,在日記中提到寮屋經常發生火災。事實上在他離港一年後發生的石硤尾大火,改變了香港後來公營房屋的發展。」(照片由F11攝影博物館提供) 1952年的Werner Bischof。(照片由F11攝影博物館提供) Werner Bischof的兒子Marco,三十年來,一直致力保存父親的攝影遺產。(龔慧攝) F11攝影博物館將展出85張攝影師Werner Bischof拍攝香港的珍貴影像。(龔慧攝) 攝影師Werner Bischof 刊登在《Du》雜誌的香港照片。(龔慧攝) 「香港1952」於F11攝影博物館展出,展出期至2017月3日31日(免費參觀,需要預約),詳情請瀏覽網站:www.f11.com(龔慧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