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飲食紀錄片、五花肉與新生代獨食文化|影島筆記|劉美兒專欄

撰文:劉美兒
出版:更新:

平常活動和工作範圍,多在尖沙咀,常走金巴利道和金巴利街一帶。喜歡韓食的香港人,對那裡亦必不陌生,滿街是韓國料理和超市,大部分雜貨都買得到,自是另一種生氣。

文:劉美兒 

【「影島筆記」其他文章:韓劇大叔國民妹妹上流IU下游寄生上班人生

《街邊有食神》帶領觀眾踏上全球文化之旅,走訪各地街頭小吃,並探索料理背後主廚的故事。(《街邊有食神》劇照)

關於食事,Netflix 最近有兩部紀錄片常被討論,香港地區也可看。一是《街邊有食神》的亞洲篇,其中一集介紹的是,眾多旅遊者喜愛的首爾;二是《韓式五花肉狂想曲》,暫有兩集,不長。之於不嗜豬肉的人而言,或許真有點負擔(尤其吃生肉和生內臟的畫面),但作為飲食文化節目,製作確實稱得上認真。

《街邊有食神》帶領觀眾踏上全球文化之旅,走訪各地街頭小吃,並探索料理背後主廚的故事。(《街邊有食神》劇照)
+38

從極受歡迎的三層肉(삼겹살)、即五花肉談起,韓國人的肉食歷史、國民飲食習慣、各地方代代相傳的烹調特色,皆一一涉獵。而切肉的公分厚薄,用餐時配搭的佐料配菜,豬隻每個部位享用的最佳方法,決心把每片肉做出口感來,不會嫌棄。又或受歡迎程度次於五花肉的肉類產品該如何發展,第二代探索轉型出路,年輕人毅然加入行業,講究用心飼養,提高品質。除了因為熱愛,也肯定是職人的執著。

+2

五花肉的存在,同時造就韓國人的烤肉文化。紀錄片點出,與其單純說是吃肉,倒不如形容這是當地人的溝通方式。看紀錄片,我同時想起韓國飲食文化研究學者周永河的著作《餐桌上的韓國人》,他精準地提到更多需要思考的觀點。韓國人的共餐文化,無疑是傳統習慣,而年輕人強調「獨食」,在世代價值觀差異和性別角色討論中(例如家裡共餐誰負責預備),漸漸產生微妙角力,顛覆固有規則。

韓國料理,我最早且最深刻的記憶,其實並非烤五花肉,而是釜山很普及的豬肉湯飯。尤其在冬天,能吃上熱騰騰的食物,是難以言喻的溫暖氣氛與慰寂。由此,那刻我更想念香港的廣東粥了。

(專欄「影島筆記」每周日刊出,標題由編輯撰寫,原題:一起烤肉吧,朋友們。本文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

作者簡介|劉美兒。曾是記者,目前是書店策劃。白天打工,晚上讀書寫字。文章散見各雜誌報刊。

【「影島筆記」其他文章:莫扎特巴哈舒伯特《Penthouse》音樂密碼

迷因|1|不管是有用的、中性的或是有害的 meme都會四處散播

迷因|2|迷因與基因都「自私」 為了自身的利益自我複製與傳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