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長假期會否「空城」再現?

上周復活節長假期,短短五天內錄得超過246萬人次香港人出境,當中4月18日出境人次更高達72萬。其中超過220萬人次是經陸路或海路口岸離港,顯示北上消費或短途旅行已成為主流選擇。在即將到來的五一勞動節及佛誕長假期,若配合請假香港人同樣可達五天假期,入境處預測5月3日可能有高達59萬人次居民出境。若然外遊「大軍」繼續有一定規模,勢必對本地市場構成壓力。
事實上,今年首兩個月的零售數據已經反映了趨勢。零售業總銷貨價值按年下跌7.8%,銷貨量更顯著下跌9.9%。當中汽車、傢具、珠寶鐘錶等非必需消費品均錄得雙位數跌幅,相對穩定的只有藥物化妝品、食品煙酒等少數類別。就連被視為新趨勢的網上銷售額,同期亦錄得2.4%的按年跌幅。
日常節儉與體驗豪花的消費新心理
與此同時,坊間估計「兩餸飯」不足四年已經翻倍,目前逾600間,甚至吸引傳統酒樓乃至過江龍品牌加入戰團。毫無疑問,「兩餸飯」反映市民面對生活成本壓力,追求更便宜而同時多樣化的選擇。但值得留意的是,這種「消費降級」未必能簡單地反映全貌。由於不少「兩餸飯」集中在商業區,有估計上班族只是在日常餐飲上策略性節儉,將節省下來的金錢用於其他地方,例如旅行。
事實上,近期Coldplay和謝霆鋒的演唱會大收旺場,正好反映香港人的消費能力未全然消失。前者門票最貴超過2000元,後者的企位票亦要1380元,但門票悉數在開售後迅速售罄。各自四場演出合共吸引了高達40萬人次入場,不但反映市民仍然消費意欲及能力,也意味香港對附近訪客的吸引力尤在。
除了大型演唱會,復活節期間在西九文化區舉辦的香港首個大型戶外咖啡節亦吸引了五萬人次入場,進一步印證了市民追求特色主題活動和優質休閒體驗。顯然香港人並非沒有消費能力,而是消費焦點發生了轉移,只願意為高質素、能帶來獨特體驗和精神滿足感的活動花錢,而不再是傳統的商品購物。
面對消費模式的結構性轉變和消費力外流的雙重挑戰,政府及議員的角色至關重要。立法會議員葉劉淑儀近日指出,筲箕灣東大街「吉舖」湧現、食肆結業,也聽到了街坊確認北上消費潮對生意的直接影響。但正如她也觀察到,有老字號憑藉品質與口碑屹立不倒,亦有如內地家鄉菜館的新食肆應運而生,捕捉新的市場需求。要幫助香港識變、應變,議員和官員都必須掌握市場脈搏,了解市民的需要和商店的困難。
重塑香港消費吸引力的策略與方向
鄰近的澳門利用大型演唱會吸引人流之餘,也積極鼓勵旅客探索不同社區、品嚐地道美食、延長逗留時間,並加強推廣夜間活動及利用網紅、特色打卡點作宣傳,務求將「人氣」轉化為「財氣」。 香港在推動盛事經濟的同時,如何深化「體驗」元素,並將效益輻射到更多地區及行業?我們可以怎樣推廣各區的獨特文化景點與地道美食,結合盛事活動推出深度旅遊路線,鼓勵旅客和市民作更廣泛的探索和消費?
西九文化區和啟德演唱會剛好都是過去十年左右的重點投資項目,現在終於開始收成。紅磡海濱發展項目正在規劃,可謂潛力巨大的明日地標,不能僅僅是傳統的商業地產項目。無論是擬議的綜合娛樂設施、觀景台,還是親水長廊和活動廣場,都需要精心策劃,使其本身就成為吸引人流的目的地,而非僅僅依賴維港景色。其成功關鍵在於能否提供市民和旅客願意專程前往、停留、消費的獨特內容和活動,並確保其公共空間的開放性、吸引力及與社區的良好互動。
即將到來的五一黃金周將是契機,觀察香港能否在吸引旅客回流的同時,有效應對本地消費外流挑戰。長遠來看,香港如何超越「購物天堂」和「美食之都」的定位,提供獨特、多元、高質量的綜合體驗?不只業界要積極創新,政府也要策略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