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逐鹿中東 機遇挑戰並存

去年10月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訪問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見證多隻追蹤兩地指數的ETF上市。上星期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羅淑佩走訪阿聯酋和沙特,由旅遊景點到歷史文化逐一了解。現在到行政長官李家超率團訪問卡塔爾與科威特,並且香港商貿代表加內地企業代表共50多人同行,體現香港「超級聯繫人」和「超級增值人」的角色。連同李家超前年訪問沙特和阿聯酋,兩次出訪已包括了海灣合作委員會(GCC)的三分之二國家,佔總人口約九成,顯示香港將中東視為國際拓展策略中的關鍵。
香港將目光投向中東,一方面是應對全球政經力量變化的戰略之舉。中美博弈在特朗普2.0之下全面升級,香港作為高度外向的經濟體,不得不分散外部風險,尋求更為均衡和多元化的合作伙伴。另一方面,這也契合了中東國家自身轉型的內在需求。不論是沙特的「2030願景」、阿聯酋的「我們阿聯酋2031」抑或卡塔爾的「2030國家願景」,中東主要經濟體正積極減少對石油的依賴,推動經濟多元化,發展金融、科技、旅遊、物流等新興產業。
多重動機聚焦中東
以沙特為例,他們定下了目標將政府非石油收入從2016年的435億美元增加到2030年的2667億,並將私營部門對GDP的貢獻率從四成提升至六成半,因此沙特公共投資基金(PIF)正積極將其數千億美元的資產投向全球,以及重點發展NEOM新城、紅海旅遊等超級項目。2023年初PIF已在香港開設辦事處,而阿布扎比投資局(ADIA)等中東主權基金亦活躍參與亞洲資本市場。
再加上香港必須突破發展瓶頸,規模以萬億美元計算的中東主權財富基金和高淨值家族辦公室成為了金融服務業不會不覬覦的重要市場。成立香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某種程度上也肩負了引導和參與這類戰略性投資的使命。憑藉普通法體系、國際化的專業服務以及成熟的金融市場,香港有望發展綠色債券、跨境人民幣結算等,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
紅海市場全球競爭
不過凡事兩面看,在說香港拿出「中東攻略」的同時,也等於說我們現在只是處於起步階段。即使阿聯酋是香港在中東地區的最大貿易夥伴,我們今年第一季的整體出口也只得182億元,比起去年同期還要下跌了三成七,佔香港總出口僅僅一、兩個百分點。至於首季來自GCC地區的旅客更加只得3168人次,反映兩地沒有多少交流,遑論深入合作。須知道兩個經濟體要成為緊密伙伴,少不免要克服文化差異、磨合商業慣例等。司局長以至特首積極踏足中東國家,可以說正是在這方面深耕細作。惟這一兩年來,似乎未見沙特、卡塔爾或阿聯酋的高級別回訪,自然令人擔心他們的合作意願有多大,抑或只是抱持觀望態度。
畢竟中東市場不是藍海,已是名副其實的紅海。香港看到了GCC的主權基金、資產規模,新加坡同樣看到,倫敦和紐約也有無可比擬的市場深度。尤其是卡塔爾和阿聯酋在上世紀曾經是英國保護國,與倫敦的經濟聯繫有一定基礎,例如卡塔爾投資局在倫敦擁有哈洛德百貨等重要資產,形成先發優勢。甚至阿聯酋內已有杜拜國際金融中心(DIFC)和阿布扎比全球市場(ADGM)兩個金融自由區,為什麼還要假手於人,是GCC國家必然會有的問題。沙特阿美將其256億美元部分進行IPO,最終紐、倫、港三者皆棄,只是在沙特交易所上市,或多或少折射出中東資本的策略考慮。
得不到沙特阿美,但我們至少也實現了港股ETF在沙特上市。須知道中東投資者不只可以投資香港市場,更重要的是由於香港市場約七成以上市值的上市公司都是內地企業,他們因此是藉着ETF投資中國,同時受惠於互聯互通。毋庸贅言,香港「sell」的不是「香港」,而是「中國香港」——作為投資中國內地最便捷而且最專業的門戶。未來能否吸引中東龍頭企業來港融資,香港能否管理中東主權財富基金的龐大資產,是市場最大的疑問。
中東年復年更吸引
更加不容忽視的是,當GCC國家的經濟走向多元、積極發展旅遊娛樂產業,對香港既是機遇但同樣有挑戰。除了阿布扎比自2009年起有份舉辦一級方程式賽車,沙特和卡塔爾自2021年起也加入了行列,吸引全球車迷的目光,成為高端旅遊的賣點。而阿布扎比繼法拉利世界和羅浮宮分館之後,最新還公布將興建全球第七個迪士尼樂園,最快在2030年開幕,而古根漢姆博物館也很可能在今年終於面世。沙特、阿聯酋等國家迅速崛起成為旅遊熱點、盛事之都,接踵而至的不只是香港官員。
幾次司局長訪問之後,香港政府與中東多個國家簽署了不少合作備忘錄,但關鍵的始終是可否轉化為商業合作、具體投資項目。這考驗我們能否適應中東各國複雜多元的市場特性、獨特的商業文化及監管環境,提供「度身訂造」的解決方案。事實上,香港創立的物流公司Lalamove目前正進軍杜拜市場,今年內也會開拓沙特阿拉伯業務,商湯科技也在中東市場積極佈局,商機有多少、經濟效益可否擴大,必然是跟隨特首出訪的商界最關心的問題。
香港的「中東篇章」現在只是開始譜寫,不少人傾向抱持審慎樂觀的態度。若論具體的成效指標,我們和GCC的雙向貿易額可以增長多少?多少中東資本會來支持香港的實體經濟,特別是創科產業?多少中東企業選擇香港運營總部或重要基地?以至是雙向遊客能否突破目前一萬幾千人的水平?